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四川省“十一五”规划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6/6/4 8:07:10 浏览:7056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2006-2010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认真分析发展基础、准确把握规划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成都“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建设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

成都城市seo

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努力促进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两大转变,取得了改革开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三大突破,取得了经济实力增强、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四大成就,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十五”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的时期,“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已全面完成。“十五”期末,成都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接近上中等收入水平。“十五”积累的发展经验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

成都城市seo

坚实基础。从发展趋势看,“十一五”期间,成都将实现发展阶段的更迭,向工业化中后期迈进,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

成都城市seo

成都城市seo

“十一五”时期,成都发展面临的机遇是,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消费升级有利于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区域合作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体制创新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面临的挑战是,综合竞争力亟待提高,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加剧,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增大,“三农”问题仍是难点。

成都城市seo

发展不足、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成都发展的主要矛盾。“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不断创新发展的理念、机制和政策、方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第二章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为此,必须立足成都实际科学发展,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扎实推进“三个集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科技成都建设,提升成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开发,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区域性人才高地。

“十一五”期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第三章发展目标

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实现“新三最”奋斗目标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45:50,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6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创业环境不断优化。行政管理、国有企业、投资、财政、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取得突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深入推进,基本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外向型经济初步建立。民营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例达到60以上。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

成都城市seo

注:1、带()的目标为“十一五”5年累计数。

2、主要污染物指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

--人居环境继续改善。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基本完成。环境质量按照功能区全面达标,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38。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乡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恩格尔系数加权平均值降到38以下。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万人以上,年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年新增10万人,城镇实现全覆盖,基本建立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三大医疗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0,社会救济体系进一步健全。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有较大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

第二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障碍,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统筹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要继续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健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的转变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在缺乏产业支撑和市场容量的农业镇和非重点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重点工程”。要加大城市经营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切实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第四章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优化布局、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集约发展的原则,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形成“一城三圈六走廊”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一节推进城镇体系规划建设

强化规划调控功能。编制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涉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资源保护、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规划。抓好各级各类规划的实施工作,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公开规划信息,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专栏7成都市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成都城市seo

走廊区域与非走廊区域统筹发展。走廊区域要坚持统筹规划、集约发展。非走廊区域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十一五”期末,逐步形成由1个特大城市(成都主城区),6条走廊雏形,4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市、邛崃市、彭州市和崇州市),4个小城市(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和金堂县)及区域中心城镇构成的市域城镇体系。

新区与旧城协调发展。严格规划控制和用地管理,合理确定新区旧城功能分工。调整中心城区职能,建成中央商务区雏形,强化金融、商贸、科技、文化、信息、通信枢纽功能。实施市级行政中心外移工程,鼓励中心城区行政中心创造条件向外迁移,逐步降低中心城区生活、居住、行政用地比重,缓解中心城区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基础设施负荷过重等问题。完善新区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基本建成城东、城南两个副中心。

加快市级重点镇发展。高标准建设道路交通、供气管网、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和公共卫生设施、气象监测预警、生态环境等硬件,高水平要求场镇风貌、特色文化建设和日常管理等软件,使市级重点镇成为聚集人口和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完善公共服务的主要区域。优先发展的市级重点镇,要强化产业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建成为小城市。加快发展的其他市级重点镇,要突出优势和特色,增强聚集和服务功能。

第二节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

分类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对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可自愿申请转为城镇居民,公平享有城镇居民的权利。对因城市建设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逐步转为城市居民,做好拆迁安置、就业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使其享受城市化的文明和实惠。对就业适应能力较差的临时进城务工人员,实行亦工亦农、城乡双向流动的政策,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

着眼于农民的下一代推进城镇化。加强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劳动市场和劳动保障工作站,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培训工作机制,提高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农村大部分下一代劳动者成为有素质、有技能、有专长的现代产业工人或服务业从业人员,有能力在城镇安家立业。

第三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扶持、合作和互助机制,促进区(市)县协调发展。加快远郊市、县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欠发达区域,在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和人口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形成持续扶持机制。中心城区要率先发展,带动和帮助欠发达区域加快发展,继续鼓励和支持城区与远郊市、县建立合作和互助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和技术、人才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五章加强城乡建设和管理

以规划为龙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水利和市政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人居环境最佳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第一节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巩固交通枢纽地位。合理布局各种交通设施,发挥多种运输方式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