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成都如何选择?

发布日期:2016/5/12 7:42:03 浏览:1427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对更高质量发展、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优?城市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是一个基本的承载条件。

原标题: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成都如何选择?

集约发展是关键

□杨彩华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这样说。

新型城镇化正在中国稳步推进。传统城镇化带来日益严峻的“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等,让人不禁感叹:见一面“APEC蓝”为什么这么难?

当前,成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市户籍人口增至1187.99万,常住人口增至1429.76万。常住人口快速增长,一方面说明成都处于旺盛的发展增长期,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效应,给城市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面临交通拥挤、基础设施供给压力增大、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等问题。

然而,这并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而是能够协调发展的。

作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国家之一的美国,其城市化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自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低密度的城市无序蔓延。针对这一问题,美国规划师协会(APA)提出“精明增长”,控制空间资源的粗放利用,改变城市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精明增长”通过强调生活品质与发展的联系,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紧凑、高效的发展模式。

这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参考。特别是在当前,成都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从粗放增长转变到集约增长。

成都通过深入推进“交通先行”“产业升级”“立城优城”等战略,加快天府新区、“北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建设,有效疏解人口转移压力,优化功能和产业布局,不仅使发展空间更加集约高效、功能配置更加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升,更是走出一条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首席记者蒲薇

记者杨彩华刘飞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社会对更高质量发展、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期待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优?城市空间资源的科学配置、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是一个基本的承载条件。

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极核牵引,突出建强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两个“主极核”,培育壮大一批以卫星城、区域中心城为代表的“次极核”,切实优化提升各个极核的产业层次和功能品质,使之成为牵引成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成都通过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各项生产生活资源更有效地协同发挥作用,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量增质更优,不断推进集约、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构建“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市域城镇体系,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带动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格局,正逐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读一读

1月9日

四川省住建厅发布《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导则(试行)》,为我省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统一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导则》规定,我省设市城市和县城在修订、新编城市总规时,都应按要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否则不能通过专家评审。2014年以前批准实施的城市总规,也应结合中期评估,按《导则》要求对已划定边界进行完善。城市一味“摊大饼”的模式将被阻止。当地环境承载能力,是决定边界范围的决定性因素。

去年11月3日

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下发通知,首次明确要求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14个大城市划定边界。这意味着,2014年初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提出为5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扩张“划界”工作开始落实。根据要求,成都正积极开展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工作,优化空间发展格局。

追问1

城市无节制扩张

带来哪些影响?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受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的发展规划要适度超前,满足现在及未来需求,而绝不能只追求所谓的规模。城市无节制发展,将带来很多难题。

如何避免“睡城”“鬼城”这样的“城镇化陷阱”,实现新型城镇化?这不仅事关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更是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增长引擎。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新生代流动人口已经超过流动人口半数,总量达1.18亿,其中超过七成希望落户大城市。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大城市,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摊大饼”式的发展曾在许多城市出现。城市无节制地扩张,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人口暴增、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资源紧缺等。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间,国内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大83.41,城镇人口仅增长45.12,两者相差1.85倍。在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甚至已经出现生态净化等功能的显著减退。

建设与规划应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现状与未来需求,绝不能只追求所谓的规模,而牺牲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使每个人受益,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而当前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矛盾突出的现实,却让我们反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借鉴“精明增长”方式,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建筑紧凑型和多样性,倡导公共交通优先,以及生态文明和低碳生活等,有助于我们突破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城市规划一定要有层次、有梯度,不能把所有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于中心城区,而是通过小城市、街道片区、卫星城甚至居民小区层层分流。”去年4月,在成都城市转型升级规划咨询会上,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认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不会事事都朝天府广场跑了,中心城也就轻松多了。”在这种模式下,城市间虽然有规模差别,但都拥有自己的城市中心,高度独立存在,可以进一步分流中心城区的功能,破解人口稠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案例

作为美国西海岸最大的城市,洛杉矶是由一些中心大城市和围绕其四周的数十个小城镇组成。居民住宅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单层或双层房屋,很少有集中居住的高层公寓,居民出行严重依赖私家。这种城市布局曾对美国许多城市产生影响,并一度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流,但其漫无边际的“摊大饼”所带来的资源浪费越来越受到质疑。

城市无节制地向外辐射,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私家汽的大量使用,使上下班高峰时间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同时,由于工作区和居住区分离,人们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更多,不仅造成能源浪费,而且带来了更严重的污染。

追问2

城市生长的边界

在哪里?

对城市的增长边界需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为大城市“划界”将“倒逼”城市走集约发展之路,这不仅不会影响城市民生用地,还会有效遏制“大城市病”。

在我国一些城市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烦恼时,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却希望纽约市人口再增加100万。纽约市政府将土地重新规划,把废弃的工业区利用起来,建更高的建筑,为更多人提供住处。此外,着力将纽约建成一个绿色环保都市。6年来,纽约市增加了229个社区公园,800英亩绿地。

纽约市政府的城市再发展思路,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为了引导大城市合理发展,去年11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类型由四类变为五类,增设了“超大城市”。对比原有标准,此次城市人口规模的“门槛”有了普遍提高。“门槛”提高的背后,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对城市发展规划更大的意义在于一种导向”,体现了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模式优化。

作为城市规划者,对城市的增长边界需要有一个前瞻性的把握,简单说就是要事先划好线,而不是放任它自由生长。事实证明,城市自由蔓延的速度往往超出规划者的想象。为大城市“划界”将“倒逼”城市走集约发展之路,这不仅不会影响城市民生用地,还会有效遏制“大城市病”。

在“全域成都”规划的指导下,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未来成都既不是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向四周铺展,也不是星罗棋布地分散发展,而是以交通网络连接的城镇走廊(密集发展区)与乡村协调同步发展。通过吸取我国其他大城市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利用后发优势,更好地进行整体的规划建设。

通过严控中心城区规模,将常住人口界定在700万上限,再按照大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7个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引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集约型的城镇新体系,有利于分散递减城市无限集聚的压力。

中心城区和卫星城的“同城化”,可谓城镇新体系能否成功的关键。成都按照大城市配套标准建设公共配套,以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推进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卫星城延伸,构建逐步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这不仅能夯实城镇化硬件支撑,也必将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为推进城市空间转型升级,2014年初,成都就启动了“三线”的划定,包括城市边界线、生态红线、工业用地边界线,对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宏观谋划,有机衔接。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避免城市的无序膨胀,建立起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体系;划定工业边界,保护工业生产的空间;划定生态边界,把法律法规要求保护的世界遗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纳入进来,并按照成都生态现状确定了“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全域生态格局(“两山”:指龙泉山、龙门山;“两环”:指绕城两边绿带、第二绕城两边绿带;“两网”:指市域的水网、绿道网;“六片”:指市域内六大发展走廊)。

“城市设计,不仅要有科学家的脑,还要有人文学家的心和艺术家的眼。衡量城市成功的标准,要做基本功,而不是标志性建筑。”在新加坡有“规划之父”之称的刘太格说。

通过对城市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都使各项生产生活资源更有效地协同发挥作用,促进了城市经济社会的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案例

在美国波特兰市,以“精明增长”作为城市规划的理念,通过设置城市增长边界,创建多模式的交通系统,鼓励高密度和填充式开发等,减少了土地消耗、机动车行驶和空气污染,避免了”大城市病“。至今,波特兰市人口增长50,用地面积仅增长2。

追问3

成都城市空间布局

如何优化?

通过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推动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推进城市、经济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

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全省“首位城市”,成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通过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推动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向卫星城疏散,规范新城新区建设,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产业结构也正在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下,中心城区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各类现代服务业,为成都长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加快培育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高端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批发、商务服务、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努力建设服务业核心城市。

结合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北改”突出形态规划,保障产业用地的规模及比例,科学布局城市空间,抓好老旧片区改造,打造精品街区和精品社区,努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市形态现代化。

随着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将高位起步、高速推进“一城一区一带”、新川创新科技园、

[1] [2]  下一页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