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中国气象局

发布日期:2016/10/30 12:00:56 浏览:2749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一所以气象科技、信息科技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院校,是我国气象事业、信息技术产业、统计事业与国防现代化事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是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共建高校、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高校;学校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近两万名。

学校建校于1951年,为适应新中国空军的急迫需要,着力培养气象预报和大气探测人才,向百业待兴的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急需人才;1978年,学校成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隶属中国气象局,成为我国两所主要培养气象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2000年,学校划转为四川省省属院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中国气象局与四川省共同重点建设的地方高校。

学校的学科专业覆盖7大学科门类: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在其中4个学科门类可以培养硕士研究生: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在工学、理学2个学科门类与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型2种,有3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举办本科专业近50个,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省级特色专业。

学校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有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等;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8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共享与数据挖掘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在优良的学科和科研条件支撑下,学校成为国家重要的气象科技创新基地,成为服务“三农”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有一支长于教学、精于研究、乐于奉献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近500名,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300余名,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国家级和省级专家50余人。近年来,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近100项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行业专项等,承担了大量水平较高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横向科研项目,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被SCI、EI等权威机构收录检索,出版了200余部专著教材。

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培养的大批国家和行业发展急需的优质人才,为我国气象、信息、统计、国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气象局系统的大量气象电子信息技术人才,各地气象局大气探测中心的大多数成员,全国省级以上气象局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达台站和卫星地面站等业务单位的大多数技术骨干,中国气象局信息技术相关业务的许多带头人均出自我校;占学生总人数近2/3的信息技术专业学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电子、通信、计算机、软件、信息安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信息技术行业;培养出数万名优秀的统计、经济和管理人才,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相关行业的骨干力量。

依托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长期以来同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密切深入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为我校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开展业务实践提供了优良的实践实习条件,为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和行业需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学校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事业,积极构建有全国影响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建设开放的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学而努力奋斗!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将以优良的科研和办学实力为在职人员学业和事业的再次启航与腾飞提供坚实保障!热忱欢迎报考我校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招生说明

一、招生类别

我校2013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类别为“农业推广”,设有4个招生领域:“农业资源利用”、“农业信息化”、“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具体领域及方向详见后附“招生目录”。

在职研究生完成学业后,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二、报考条件

2013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从事服务“三农”建设的相关工作,具有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相关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

三、报名方法

报名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网上报名

考生于6月20日至7月10日期间,访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网址:http://www。chinadegrees。cn),登录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管理信息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登录入口:),按信息平台说明和要求完成网上报名并缴纳报名考试费。

考生只可选择我校一个招生领域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行报考。

考生报名并缴费成功后,须立即打印报名系统生成的《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以备现场确认时使用。

2、现场确认

考生于7月12日至15日期间,持本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护照)、满足报考条件的最高学历、学位证书以及《登记表》,到各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现场确认点,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现场确认者,报名无效。

3、注意事项

(1)10月17日后,考生可登录信息平台下载考试准考证。

(2)考生报名时,“报考专业或领域”、“报考研究方向”及“报考院系”等内容请务必认真填写,不填或错填者,将影响考生录取。

(3)学校将在研究生处网站及时公布报名考试等事宜的最新通知,请考生密切关注(网址:)。

四、入学考试

1、考试科目

入学考试科目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格考试”(GCT)和“专业考试”。

(1)GCT

GCT实行全国联考,考试由教育部统一安排。

GCT考试总时间共3小时。考试满分为400分,由4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100分,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我校考生的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限选考英语语种)。考试大纲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3年GCT考试成绩一次有效。

(2)专业考试

专业考试包括笔试和综合面试,由我校自行命题并组织考试。

各招生领域、方向对应的专业考试笔试科目详见招生目录。

2、考试方式

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

(1)初试:GCT全国联考

时间:10月27日8:30-11:30

地点:由考生报考时选定考区的主管部门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考生必须参加GCT全国联考,取得考试成绩。

(2)复试:专业考试

时间:国家公布GCT联考成绩及分数线后

地点: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学校将按照国家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公布符合复试条件的考生名单。复试安排另行通知。

五、资格审查

1、按照国家规定,我校将在录取前将对考生录取资格进行审查。

2、国家公布GCT成绩后,符合我校复试条件的考生须登录信息平台下载本人的《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以下简称《资格审查表》)。

3、《资格审查表》须由考生送交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下同)核准内容、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考生电子照片处也须加盖人事部门公章。

4、考生到我校参加复试时,须提交已加盖公章的《资格审查表》及学历证书、学位证书等相关资格审查材料。

5、如考生持境外学历、学位报考,须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向我校提交认证报告。

6、经审查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我校将不予录取或取消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六、录取工作

1、录取工作由我校自行组织实施。

2、录取人数由我校自定。

3、学校将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择优录取考生。

七、其他事宜

1、新生入学

在职研究生新生入学报到的时间一般为2014年3~4月,以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为准。

2、学习年限

在职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3、培养方式

在职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主要利用节假日或采取短期多次集中的学习形式安排教学。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半年或500学时。

4、论文指导

在职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校内导师由我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校外导师由相关行业、部门及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高级职称专家担任。

5、学位授予

在职研究生按照相关培养方案要求修完全部课程且成绩合格,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后,授予硕士学位,颁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6、学费标准

根据教学培养安排和集中授课地点不同,我校对在职研究生学费的规定标准为21000元/人或24000元/人(气象系统联合培养班),以考生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为准。学费须于研究生入学报到时一次性缴纳,中途不予退还。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处

邮编:610225

联系人:田老师何老师

联系电话:(028)85966980

传真:(028)85966365

网址:

邮箱:

招生目录

招生领域及

代码

招生方向

招生学院

复试笔试

科目

参考书目

农业资源

利用

(095103)

⑴气象防灾减灾

⑵气象资源与社会发展

大气科学

学院

《气象学》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三版,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⑴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⑵3S集成与气象应用

资源环境

学院

《生态学》

《生态学》第三版,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

农业信息化

(095112)

⑴大气探测技术与应用

⑵人工影响天气技术与应用

⑶雷电科学与技术

电子工程

学院

《大气探测技术》

《大气探测原理与方法》,张文煜、袁九毅主编,气象出版社

⑴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

⑵农业气象服务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