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四川省“十一五”规划与发展

发布日期:2016/6/4 8:07:10 浏览:7025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健全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统筹协调机制,实行异地落户、利益共享政策。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创新以会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中介招商等形式。创新利用外资方式,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吸引内外资。提高政策法规和经济信息透明度,营造有序竞争的法制环境。

第二节扩大对外贸易

培育壮大出口主体,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型企业,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努力扩大出口规模,依托成都出口加工区发展加工贸易,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规模和服务贸易规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巩固扩大传统市场,努力拓展新兴市场,提高成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第三节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

强化外向型经济载体建设。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强化工业集中发展区承载功能,使其成为吸纳国内外资本的主要载体。以物流通道、通关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健全金融、海关、商检、运输等部门合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在蓉企业以境内外加工贸易、承包工程、劳务输出、资源开发、软件开发等多种形式参与国内外竞争。鼓励通过投资办厂、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等多种形式对外投资。加强外派劳动力的素质培训,促进劳务输出,探索建立异地投资、劳务纠纷或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

第四节加强对外宣传

整合全市对外宣传资源,按照集中资源、联合出击、突出重点、区域突破、系统策划、分类推进的原则,建立相互配合、运行有序的对外宣传体制和机制。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经贸、体育、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活动,以新闻、会展、网站、音像、图书、摄影、表演、电影、电视等形式为载体,展示成都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创业环境,不断提高成都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七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注重增强资源支撑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八章大力节约资源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工作,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20以上,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工业企业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第一节节约能源

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能源节约。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促进节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发展节能型建筑,实现技术节能。完善地方节能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能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实现管理节能。

第二节节约用水

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推进工业节水,重点抓好火电、纺织、造纸、冶金、石油化工、食品等行业节水技术应用。推进农业节水,发展旱作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灌、微灌等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城市节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推行城市再生水利用技术,加大节水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力度。实施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各种节水措施,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循环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节节约用地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程。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和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推行建设用地的集约化使用,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水平,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住宅,认真清理和利用闲置地,盘活利用旧城存量土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第四节节约材料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制定重点行业节材技术消耗标准,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生产规程、施工工艺等技术标准和材料消耗核算制度,推广使用再生材料和可降解材料。禁止无实用性的过度包装,加大散装水泥推广力度。大力节约木材,鼓励生产高强度和耐腐蚀金属材料,延长材料使用寿命,加快开发木材节约和替代产品。

第五节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重点做好粉煤灰、煤矸石、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推进废有色金属、废材料、废旧电子电器等的回收再利用。推进农业附产物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气化、轻质建材等综合利用,实施农(林)业附产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垃圾发电等项目的示范和推广工作,积极推进生物能源产业化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

第六节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在全市建立产业生态循环体系、资源循环体系、绿色消费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保障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

第十九章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出发点,以水、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巩固和发展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按照功能区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声环境质量全部按功能区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38。

第一节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

围绕“还两江清水”目标的实现,按照“全流域规划,全流域整治,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全面实施成都市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抓好岷江内江的生活污染、岷江外江的畜禽养殖污染、沱江的工业企业污染整治,加强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确保饮用水安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三个出境断面达到Ⅲ类水域标准,到2010年以前确保全流域按功能区稳定达标。

第二节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

围绕“还一片蓝天”目标的实现,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抓好全市大气环境综合整治。以市区为中心,解决无组织排放与清洁能源改造两个瓶颈,重点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污染,建立预测预报预警发布、联席会议指挥调度、目标考核定量监控和舆论监督、公众参与制度,2007年实现中心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API≤100)的天数达到85以上,2010年实现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稳定达标。

第三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以交通噪声、社会生活噪声、施工噪声为控制重点,改善声环境质量。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建设规模化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加强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利用和处理处置的监督管理,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建设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加强对全市危险废物的收集、运输、综合利用、焚烧和安全填埋的监督管理,安全处置危险废物。加强对废旧电器、电池的管理,建立废旧电器、电池回收网络和处理处置场。采取综合控制措施,减轻白色污染危害。建成辐射环境管理中心和集中放射性废物库,实施放射性废物全部集中处理处置。

第四节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重,将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为成都的生态屏障。按照保护优先、有序利用的原则,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促进重要资源开发区的生态恢复。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国土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大生态环保教育力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城市园林绿地、湿地的保护、恢复、建设和管理。创新林业投入体制和运行机制。坚决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侵害。巩固和扩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

第五节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推进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形成市场主导、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多元化投融资、建设、运营体系,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建立城乡环保产业化新机制。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服务。以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产业为重点,推动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上新台阶。加快环保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环保科技创新,建立以环保产品开发制造、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

第八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第二十章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城乡居民持续提供充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2010年全市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

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公开公平、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支持并规范发展就业中介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作用,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就业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就业服务和失业保险业务信息化。

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培训网络,完善培训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加快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信贷等优惠政策,健全就业援助服务网络。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发展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帮助失业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员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推行灵活的就业形式,发展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搞好劳务输出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强劳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监管和劳动执法监察,建立农民工维权与法律援助长效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第二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社会公平。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等再分配手段,加大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强化个人所得税征管。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规范职务消费,打击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

第三节促进城乡居民消费

增强社会保障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引导形成合理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的消费率。积极培育消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