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2021云计算趋势报告:支撑数字化转型,企业云平台建设进入新阶段

发布日期:2021/10/6 17:35:41 浏览:818

佳化化学1998成立于辽宁抚顺,是一家精细化工品专业提供商,致力于开发生产环氧乙烷、环氧丙烷下游衍生精细化工产品。目前公司整体规模在1000人左右,2020年,公司总营业额达95亿,年均增速达30~40。

2020年3月,佳化化学希望能够通过企业内部的云平台为其业务提供支撑,从而制定了“1 8数字化项目”的战略规划。其中,“1”指佳化化学计划重新上线一个核心系统,即SAP系统,“8”指通过数据总线打通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智慧物流系统、CBS资金管理系统、OA一体化办公系统等8个外围业务系统。

在“1 8数字化项目”开展初期,佳化化学面临如下建设挑战。

第一,佳化化学对云平台建设缺乏深度理解及整体规划。首先,佳化化学对业务系统上云的投入,能够发挥一定的经济效益持怀疑态度。其次,由于传统化工行业缺少企业上云的成功案例,佳化化学对如何建设云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第二,佳化化学IT建设存在两方面问题。首先,尽管公司已存在一些简单的信息化系统,但佳化化学各信息化系统之间接口尚未打通,无法支撑公司业务的连续性。其次,要打通8个外围业务系统,需要建立在公司拥有网络、运算等稳定IT底层设施的基础上。然而,目前佳化化学包括网络、IDC数据中心等在内的IT底层设施均为租赁使用,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导致公司上层业务系统应用存在障碍。

第三,佳化化学IT部门人员规模不足以支撑云平台建设。云平台的建设、尤其是通过自研搭建云平台,对企业IT团队规模和整体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佳化化学IT团队只有3人左右,无法支撑云平台建设、以及建设后的IT运营工作。

基于以上痛点,佳化化学需要借助第三方专业厂商完成云平台相关建设。在从IT技术实力、团队服务能力、经济效益测算能力等多个维度比较了多家厂商后,2019年底,佳化化学选择与新钛云服开展合作。

作为一家以“服务 产品”为商业模式的云管理服务商,新钛云服为佳化化学提供了整套云规划咨询与解决方案。

图12:新钛云服云规划咨询与解决方案

首先,新钛云服在对佳化化学“1 8数字化项目”的整体战略规划、建设现状以及预计IT人力投入等进行充分了解后,根据其业务需求、各系统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进行整体规划,最终选择在华为云的公有云平台上为佳化化学搭建了智慧物流系统、SAP系统、OA一体化办公系统和主数据系统。

其次,在合作过程中,新钛云服以其较强的服务能力,通过及时与佳化化学沟通,快速解决了企业业务系统上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新钛云服承担了佳化化学全部的基础IT运维工作,使佳化化学能够充分释放IT人力成本,从而加大对核心业务的人力投入。

佳化化学在物流业务方面面临无法及时发送货物、数据回收不及时等问题,以业务紧急程度为优先考虑,新钛云服首先帮助佳化化学上线了智慧物流系统。

双节点、双活部署架构,提高智慧物流系统可用性

2019年前,佳化化学的SAP系统设立在马鞍山,通过公网与上海、滨州、泉州等国内外各地工厂的物流系统联通,存在如下痛点。

由于缺乏高可用系统架构设计,一旦服务器、硬件等出现问题,佳化化学物流系统会陷入全面停滞。

由于佳化化学整体网络架构缺乏设计规划,各地系统均通过公网通过连接,物流数据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佳化化学马鞍山SAP系统和各地工厂的物流系统的IT基础设施均为租赁使用,其硬件系统、网络等经常出现服务异常,导致物流系统出现响应慢或服务宕机等情况。

新钛云服以物流业务ITO指标为依据,为佳化化学设计、搭建了北京-上海双节点、双活部署架构的智慧物流系统,包括redis数据库、数据交换,并在负载均能方面进行了优化。该架构能够保证一旦有某一节点出现故障,另一节点能在分钟级范围内快速响应,确保公司物流业务的连续、可靠。

图13:北京-上海双节点、双活部署架构下的智慧物流系统

安全方面,新钛云服帮助构建了高可用的专线网络架构,连通了佳化化学马鞍山MSP系统、IDC数据中心以及各地工厂,同时利用堡垒机、确定账号权限的审批流程、变更发布制度等方法,从主机病毒查杀、版本升级、第三方权限流程控制等多个方面保障了智慧物流系统的安全。

可用性方面,在双节点、双活部署架构的助力下,佳化化学物流系统可用性从99.95提升到99.995,宕机时间从4小时22分减少到26分钟(物流系统宕机1小时可导致损失经济效益1000万),极大降低了公司的经济损失。

佳化化学云平台建设未来规划

目前,佳化化学与新钛云服已初步完成第一阶段合作,并取得一定经济效益。至此,佳化化学认可云平台建设对公司整体运营带来的效益,对云计算建设的态度也更加积极。

未来,佳化化学将继续与新钛云服开展合作,建立私有云IDC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备份、业务容灾、以及灾难恢复等工作,实现公有云、私有云数据的实时同步、业务实时漂移以及数据备份,全方面确保佳化化学业务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3.2.上下齐心,企业云平台建设不止是“一把手”工程

一个完整的,可持续的云平台建设工程一定是自上而下整体努力的成果。云平台是“一把手”工程,建设计划是需要基于企业决策层对“云”价值的正确理解之上;云平台的落地与运营是由IT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负责,如何将云平台与现有IT资产进行结合匹配、如何将云资源与业务流程和特性匹配,是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

图14:决策者、IT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企业云平台建设

首先从决策层角度来看,企业决策者需要在建设之初充分了解云平台的价值。云平台绝不止是更好的基础设施,它最终的建设效果是需要在业务层面有所体现。业务价值具体是指凭借云平台的弹性、易扩展性带来的业务增量,或者避免因宕机而造成的业务损失。当决策者了解到云平台的业务价值,云平台的建设计划才能有力推行。同时,决策者还应该对企业云平台建设各类政策敏感,从上而下将推动建设、加强监管等政策向所有员工传递。

其次从IT建设的角度来看,IT部门需要充分了解企业IT资源、业务特性。云平台建设本身也是一项复杂度极高的系统性工程,对IT技术团队规模及各成员的能力、经验要求较高。一方面,IT部门需要熟悉企业内部的IT资源(软硬件版本、架构)、开发环境等,按照企业的现状制定出合适的云平台架构;另一方面,IT部门也需要了解业务需求和痛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选用合适的云资源。

最后,从业务运营的角度来看,业务部门需要与IT部门协同,共同制定业务上云路径。业务部门需要响应整体规划,协助IT部门梳理业务流程和特性,参与决定业务迁移至云平台的顺序,并且根据各业务特性将不同业务迁移至不同的公有云、私有云之上。尤其是,业务上云通常会倒逼企业流程,甚至组织架构的改变,业务部门整体则需要在思维和行动上作出改变以适应。

综合来看,贴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云平台建设路径,是自上而下、从一而终的完整的解决方案。制定这样完整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基于企业对自身特性的充分了解和内部的高效协同,这是企业的愿景但同样也是挑战。

完整的计划对企业自上而下的数字化转型思维、能力和经验要求较高,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很难通过自身的视角和经验完成这一动作。基于以上挑战,企业借助第三方立量为决策者梳理上云价值,同时补齐经验短板,拉平业务目标与IT建设的视角,是企业控制成本的一大解决方案。

3.3.云平台建设需求后移,整体规划范围延伸至云管理、云运维、云灾备等场景

完整可行的解决方案应该覆盖云平台建设的全周期,且能够随着企业发展进程而不断迭代,持续实现云平台建设的降本增效。

随着云平台建设从初期进入“深水区”,企业对云平台建设考虑的也从应用迁移上云,转向后续的运维、灾备、安全等在前期建设中容易忽视的场景。这些支撑服务型技术、应用的引入会进一步提高优化“降本增效”的效果,如云平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企业运维的成本以及因安全问题导致的业务损失等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以云管理场景为例,当云平台建设进入中后期,企业对云管理的需求明显增强。由于业务特性的差异,大多数企业云平台建设最后都会形成多云并存的局面。多云虽然能够带来业务和云高度契合的效果,但管理层面上来看还是存在资源分散、难以统一调度管理的挑战。如果能通过兼容性高的云管理平台对各个资源池进行管理,企业是能够释放更多的IT运维人力成本。

除此之外,随着云产业链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云灾备也是受到更多的企业关注。企业选择云灾备的形势去代替过去的异地IDC灾备形式,以降低IDC租赁和对其运维的人力成本。根据爱分析调研数据,通过云的形式进行灾备的企业在运维等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30-50成本。

4.突破性能瓶颈,云平台的内核升级为“云原生”4.1.云平台建设进入深水区,云平台建设重心从资源上升至应用

云平台建设1.0时代,企业通过虚拟化,在异构的资源整合层面取得一定效果,企业随之将业务迁移上云。云平台在这个阶段重塑了硬件资源层,解决了硬件资源弹性伸缩问题,但没有对于上层应用开发和运维产生根本变革,弹性、敏捷性等云的特性仍没有完全释放。

在上云初期,云平台的建设集中在IaaS层,资源的整合停留在对底层异构的物理机(计算、存储、网络)最终形成的是多云、多基础设施共存的局面。从管理和业务部署的视角来看,资源仍是分散在不同的云、不同的虚拟机上,缺乏跨平台的统一管理和调度能力。企业在部署业务系统时也不能完全屏蔽掉底层资源的异构,仍是以资源为中心,池化的资源利用率有限,无法真正实现弹性响应业务需求。

同时,业务应用本身也没有进行架构改变以适应云平台的特性。大多数企业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业务系统大而集中。这类系统本身从研发、测试到部署都耗时较长,整个架构厚重、复杂,与云平台架构的弹性不匹配,阻塞了云平台资源层弹性、敏捷性的向上传递。

数字化转型的大浪潮下企业面临的是新旧商业形态的交替,颠覆和重构时刻都在发生。更加快速的感知用户侧的需求并作出调整,才能在竞争中持续积累优势。据云原生产业联盟数据显示,企业应用及软件发布趋于高频,有近6的企业每日发布应用,每周发布应用的企业占28。高频发布的趋势,倒逼业务应用开发部署向轻量化、敏捷化加速转型。

图15:应用及软件发布频率数据来源:云原生产业联盟《中国云原生用户调查报告(2020)》

上云绝不是终点,企业若想利用云的特性在业务收益方面与其他企业拉开差距,需要进一步的挖掘云的价值。若要进一步提升资源适配能力,实现业务需求响应的敏捷性,云平台需要对资源整合调度能力再向上推进一层。同时应用交付模式也应向轻量化、松耦合、灵活弹性的敏捷技术架构转变。云平台的建设从IaaS层延伸至PaaS层,中心从资源优化上移至应用优化。

4.2.引入云原生,企业更加聚焦应用开发与业务价值

4.2.1.云原生升级IT架构大幅提升企业用云效能

上云进入深水区,企业纷纷将关注点从资源转向应用,希望达到可以屏蔽底层IT基础设施,聚焦应用的部署与开发。云原生的引入可以帮助企业突破资源应用和业务性能的瓶颈。

根据CNCF的定义,云原生是一系列云计算技术体系和企业管理方法的集合,既包含了实现应用云原生化的方法论,也包含了落地实践的关键技术。总体来讲,云原生继承了虚拟化等技术的优点,在其基础上对资源适配、资源使用效率和敏捷开发三方面又有进一步提高。

图16:虚拟化架构与云原生架构示意图

1)资源适配能力更强:虚拟机只能适配不同架构的物理机,云原生架构向下适配的基础设施更多样,包括物理机、公有云、私有云等。向下的兼容性使企业避免与单一厂商锁定,不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苏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