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5/17 4:06:50 浏览:4138

合作等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提高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45张,实现城乡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鼓励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提高劳动者获取收入的能力。完善困难群众、重点优抚对象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实施村级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

发展优质均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的要求,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布局,高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畅通公民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推动基础教育由区镇两级管理过渡到区级统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强化师德师能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完善政府负责、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流动就业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办好特殊教育,打造吴江高教园区,加快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现代化进程。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改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加强城乡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完善家庭医生制度,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发展。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巩固完善运行新机制。引导社会办医有序快速发展。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快互联网 健康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和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岁,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2.5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构建覆盖城乡、使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制度化,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共享。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大公益性文化活动和其他公共文化服务,实行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有效传承和合理利用。建立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与表彰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

强化公共体育服务。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科学配置公共体育资源,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全面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高全民健身工作水平。到2020年,人均体育设施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国民体质合格率与健康水平等主要指标列全省前茅。

第十章强化生态优先,全力打造“环境美”

第一节构建完善城乡发展体系

构建科学完善的城乡发展体系,提升城乡建设管理水平,改善城乡发展面貌。

构建新型城乡格局。按照苏州对吴江的四新发展定位要求,突出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进优化开发区域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发展,推进重点开发区域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化区镇合一改革,强化中心镇职能、拓展撤并社区功能、完善农村社区配套,健全片区化、组团式、多层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实现区、镇、村之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多规融合。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严格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规划实现多规融合,镇村布局规划与产业、交通、生态、水利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处理好城乡居民点与区域内土地利用、产业分布、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着力构建配套齐全、功能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布局和交通发展。严格按照新一轮镇村规划布局,编制完善布点村庄详细建设规划,深入挖掘各布点村的发展潜力,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便利性,使村庄布点满足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作业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提档升级农村公路网,实现各节点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进一步优化客运班车布局,完成城乡客运服务网络体系,加强与苏州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快多式联运发展,推进城乡物流建设,全面改善吴江交通格局。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走集约、绿色、低碳、精致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协同化、集约化、综合化发展,推动中心镇与现代化新农村协调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推进盛泽、震泽发展成为现代化新型城镇。

提升撤并镇建管水平。加强撤并镇办事处建设,切实做到服务好企业、服务好群众,做好村干部日常管理、做好社会基础管理。继续改善提升老镇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成老街综合改造、公寓房建设;加快完成危旧房、城中村、旧住宅区改造及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促进撤并镇和谐有序发展。强化老镇区建设发展的主导性定位,按照融合发展、社会居住、产业集聚、文化保护四种主要类型,明晰发展重心和主辅关系,强化区镇年度统筹安排具体工作事项,逐年还欠账、补短板,抓统筹、促发展,实现撤并镇老镇区与中心镇有机互动、有序衔接,促进撤并镇建设与全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同步。

强化产城互动机制。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促进城乡繁荣。加强工业区、农业区与农村布点村庄的协调发展和配套建设,发挥综合集聚功能,加快形成农村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发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第二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环境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精细化水平,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宜居城区。

加强环境建设。巩固国家生态区和生态乡镇创建成果,不断提升创建水平,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乡镇和村创建工作。强化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工作。加强环保监管与治理能力,注重源头治理和保护。全面建成同里湿地公园、桃源森林公园等8个自然生态公园。实施气候环境生态监测工程,新建黎里生态气象站,完善城市热岛、大气雾霾、水体蓝藻、生态湿地等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建设,推进都市农业生态气象服务数字化工程,建设东太湖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工程,提升整体生态气象服务水平。

发展绿色经济。鼓励发展低耗能、低污染和高科技含量的先进生产能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投资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企业清洁生产机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创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继续以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改造应用为重点,以工业能源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发展绿色工业;推进建筑节能改造,发展绿色建筑,发展城区绿色照明,实施居住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

打好治水、控霾、净土战役。加大水、大气、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区、城镇污水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建设和提升运行管理能力,开展合理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消除城乡黑臭河道;调整水系规划,优化河湖布局;加强水体生态修复保护,完善水资源供给体系和水环境保护体系,提升全区江河湖泊的水体质量,维护东太湖优质生态环境,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清淤)二期工程,推进畅流活水工程,持续巩固“三网整治”成果;建设节水型社会,全力维护好东太湖一类空气、二类水的宝贵生态环境,全面建成百里东太湖自然风光带,打响“太湖美、美就美在苏州湾”品牌。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大幅减少工业污染排放;推进重点行业、重点工业区、重点企业的有机废气治理;严格控制扬尘污染。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强化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防控,完善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排查、评估、预警、应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加强化学品及持久性有机物风险管控;开展重金属专项整治,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高一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实施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优化用地结构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各项制度,坚决遏制违法用地行为。配合推进资源税费有偿使用改革;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巩固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成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和退出收回补偿机制改革,优化多元化农村住房保障体系。

提高垃圾处置水平。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要求,完善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提高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利用水平,着力降低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立社区便民回收点。加快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餐厨垃圾集中处理水平。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

第十一章创新社会治理,全力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

第一节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社区治理体制机制,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建立区、镇(区)、村(社区)三级社会治理联动机制。逐步形成政府调控同社会协调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促进与港澳台、海外同胞沟通交流,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全面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模式,以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开展一站式服务,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公里服务圈。实现数字城管全覆盖,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加快数据交换,建成集社区管理服务、民意沟通、信息公开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推进居委会民主自治和社区工作站能力建设。深入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的三社联动机制,促进多元善治。积极发展慈善、福利等民生事业,协调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发展,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双拥等工作。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全面实施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完善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构建系统互联、数据共享的实有人口基础信息管理体系,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全面推广新市民积分管理等创新制度,健全以居住证为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实现城镇人口服务管理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苏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