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苏州市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5/17 4:06:50 浏览:4134

成支持机制和推进管理制度,加快承接一批国家重大项目,率先在前沿先导技术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同时推动吴江在相关行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推动高新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文化创意设计等向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渗透扩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改造、商业模式创新和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把技术水平提升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运用现代新兴技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本密集为特征的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强、附加值多的高端产业。

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活力。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先发优势,超前部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整体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竞争力。新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

加强民生、农业、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惠民工程,围绕医疗卫生、智能交通、社区服务、公共服务等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快农业领域生物、信息、生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加大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建立精准可控、集约高效的智慧农业示范体系。大力提升公共安全、食品卫生等领域科技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技术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在环保疏浚技术、水动力调控与复合控制技术、河网沟渠生态系统功能与结构优化技术、河流廊道植被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技术集成,突破水系结构优化与水动力调控技术、水体功能恢复与水系稳定性生态修复与重建等关键技术。针对吴江村镇农民居住具体布局的实际情况,集成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有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继续发展区域性混合型的资源节约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的运用,突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

2.完善创新资源集聚机制

深化产学研政合作。加强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按照“出成果、出人才、出品牌”的要求,积极探索联合办学,加速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向吴江集聚,向企业转移与扩散。建立研发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绩效评价体系,重点扶持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交易与服务成效显著的产学研合作机构。鼓励企业发挥资本和市场优势,提前参与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主动介入创新链前端领域,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大力发展全方位的创业投资,做大做强国资创投机构,优化决策运行和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创新型企业的融资扶持和持续性、衔接性引导服务力度,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强化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优势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上的融合,培育组建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产业研究院。制定新型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将吴江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聚明显、产学研合作紧密、科技服务体系完善、产业竞争优势显著的协同创新集聚区。着力发展清华汽研院、西安交大科技园、东华大学技术中心等科技载体,提升科创园产业贡献。

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深化与国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产业园区、高层次海归人才,健全国际科技交流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参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选择一批在重点技术领域具有领先优势的境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长效机制,实现境外创新成果长期稳定向吴江企业扩散。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作为推动和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手段,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鼓励高校和企业联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及作价入股,鼓励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奖励或科技成果入股。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制度,建立重大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储备库,加强跟踪支持服务。

3.构筑创新创业人才强区

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中央、省和市人才发展规划,强化人才强区战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启动新一轮人才“55352”工程,着力发现、培育、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大力度引进紧缺专技人才队伍,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优化人力资本配置,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建设多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使吴江成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充分释放、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创新功能健全、区域创新协同有序、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的发展高地,成为高端人才、高成长性企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聚焦的发展重地。

发挥企业育才引才的主体作用。坚持才企适用、才尽企用的原则,支持企业采用建立企业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外籍工程师、海外专家、外国智力。加大助企引才力度,推广“一家领军企业 聚才社会平台 一批关联企业”的集成创业模式、“本土企业 高端人才 创新项目”的企业创新模式、“一镇一院一产业”的产业提升模式。发挥各类科创园引才强企的主阵地作用,实现招商选资与招才引智高度融合,引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企业家培育机制,特别是加强企业家二代引导培养,为企业家二次创业打开广阔空间。

完善政府育才引才的保障作用。完善政府的人才计划和人才政策体系,以高端人才集聚为核心,突出高、精、尖、缺的引才导向,加强职业专业人才培育,广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以及优秀大学毕业生,重点支持培育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深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后备人才的培养培育体系,健全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共同发展、中高端业态多元发展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体系。完善科技人才资金管理方式,建立项目经费巡视检查等制度,加强项目从申报到验收的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科技资金专款专用。

第二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强化先进制造业立区、现代服务业兴区的发展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耗环保等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咬定管理现代化、生产智能化、经营国际化、营销网络化导向,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化办法化解过剩产能,盘活存量资源,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速形成丝绸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服务业增加值四大千亿级产业齐驾并驱,鼎力支持全区经济的新局面。

1.做强先进制造业

强化先进制造业立区导向,大力发展智能工业,打造千亿级装备制造业,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和光缆电缆业。重点实施“135”计划。

“1”——重点发展以智能装备制造和生产装备智能化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主要围绕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及系统集成行业、智能化成形成套设备、智能化包装机械、智能化纺织机械、智能化工程机械、智能化温控设备与环保机械、激光设备及关键部件、3D打印设备、精密传动设备和智能化高速电梯等智能化先进装备,打造具有全球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的欧美企业集群和国内自主品牌行业领军企业集群。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重点推进丝绸纺织、电子信息、光缆电缆、电梯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设备升级,实施机器换人工程,加快实施智能管理应用,提升工业智能化生产水平,鼓励智能化设备研发和生产,到2020年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超千亿元。

“3”——全面提升三大优势产业。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和层次,继续将其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重点围绕互联网化、移动化、智慧化,发展信息经济、智能工业、网络社会、在线政府、数字生活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推动以传统消费电子产品、配件生产为主向以智慧产业为主转变。推进传统丝绸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将其打造成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改变丝绸纺织产业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推动丝绸纺织业向差别化、高端化、品牌化、时尚化方向发展,强化与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化纤新材料、高档纺织面料、生态型纺织面料、高端服装等产品,实施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工程,实现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向现代丝绸纺织产业转型,打造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推进光电缆产业的特色化、高端化、系统化、集成化发展,延伸产业链,发展光纤拉丝、海底电缆、高铁地铁信号缆、数据缆等特种光缆产品,开发信号放大器、光耦合器、冷接子、适配器等光器件及高压超高压、特种、复合电缆相关产品。

“5”——着力培育五个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材料和组件、生物质和天然气发电、风电材料和配件、新能源汽车、新型电源器件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节能技术与装备、节能照明产品、环境治理技术与装备、环保新材料、空气净化技术与装备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大力发展LED芯片、LED系统集成,推进膜材料技术产业化等关键产品产业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以化学制药总量提升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为关键点,重点发展医药业前端研发和后端检验检测、服务外包、仿制药研制和产业化等。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纺织新材料、金属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节能材料等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关联度高的新材料行业,鼓励和扶持高分子材料、石墨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新型包装材料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向高档次、大规模发展,做大做活食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新型保健食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产业,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拓宽食品工业发展空间。

2.做大现代服务业

强化现代服务业兴区发展导向,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体系,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层次和水平,到202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超千亿元。重点实施“154”计划。

“1”——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以西部东太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部丝绸商贸文化旅游区、东部水乡古镇休闲旅游区为核心,整合资源、集聚发展,开发古镇休闲、滨水度假、乡村体验、丝绸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致力于将吴江打造成古镇旅游新高地、度假旅游新天地、乡村旅游新领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依托江南水乡、滨湖特色、丝绸文化、运河文化等优势,突出绿色开发、集约开发、特色开发,发展创意文化、会议会展产业,通过载体项目、资源转化、跨界融合、引导支持等方面的强化,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

“5”——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支持引进金融分支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加快推进村镇银行、民营银行发展,稳步发展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培育壮大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全力推进企业上市、债券发行,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引进职能总部和区域总部,发展会计审计、人力资源、咨询评估、律师经纪和专利代理等职业中介机构,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操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发展,重点引进和培育互联网企业,发展TMT、移动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数字安全、数字化服务等产业,大力推进苏州湾科技城、汾湖中移动数据中心建设,探索建立TMT示范产业园。培育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苏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