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6/12 14:20:39 浏览:295

度,实现受污染地块的安全利用。

(四)坚持陆海统筹改善近海水环境。构建“流域-河口-海岸带-近岸海域”的管理体系,建立入海排污口分类管理制度。统筹实施近海水环境质量整体管控与综合整治,以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核心、重点河湾的环境综合治理为抓手,研究制定海陆联合动态监管和溯源追责制度。通过控制陆域污染排放总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海上污染综合治理等方式,从源头控制海洋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近海水环境整体改善。

第四节提升安全韧性水平

一、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

(一)构建全天候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对自然灾害的适应和恢复能力。开展台风、暴雨、洪涝、风暴潮等灾害链分析和巨灾情景模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评估,合理划定灾害风险区和重点防御区,制定风险区分级管控和防灾措施。提高安全设施设计标准,全方位防范应对超强台风、暴雨、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风险挑战。

(二)复合设置防灾避灾场所,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新建公园同步规划建设防灾避灾场所,现有公园逐步完善防灾避灾功能。开展海洋灾害避灾点规划和建设工作,新建避灾点以满足风暴潮避灾需要。建设东部海域大鹏应急救援基地等海上搜救应急基地、应急救助点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搜寻、救助等综合效率,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二、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建设要求:充分发挥公园绿地、步道、河湖水系和滨海湿地等生态空间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调蓄和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水资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推动水系廊道与周边绿地及其他开敞空间的融合,提升各海绵斑块间的连通性,形成有机整体。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级管控,提升城市对气象、洪涝、海洋等灾害的适应性,打造系统性较强的海绵城市示范片区。

近期项目:重点推进海洋新城启动区、石岩片区、光明科学城、西湾公园片区、宝安中心区、前海中心区、蛇口自贸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市高新区北区、后海地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福田河新洲河片区、福田保税区、笋岗-清水河片区、盐田港后方陆域片区、大梅沙区域、坝光生物谷核心启动区等27个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

三、加强生态海堤与海岸防护建设

建设要求:构建以自然为本、兼顾安全和游憩功能的生态化海岸防护体系。开展海堤生态化改造,探索多级堤、软性海堤、生态堤、“隐形堤岸”等海堤形式。推进西部生态海堤建设和海岸休闲带贯通,完善海堤防御工程和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实现海堤防护安全达标和海岸景观综合提升。开展东部海堤生态化改造,加强海岸基干林带、红树林保护和滨海公园绿地防护林建设,降低台风、风暴潮等灾害影响。

近期项目:推进西部海堤达标建设和海堤缺口封闭工程、东部海堤三期重建工程。

四、提升生态碳汇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一)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开展疏林地、未成林地、宜林地绿化造林和非林地整治与造林,实施城市公园郁闭度提升工程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增加森林蓄积量。有效发挥海洋、湿地、土壤等固碳作用,提高生态系统碳汇量。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红树林、珊瑚礁等典型碳汇生态系统,全面提升湿地生态功能,促进湿地自然植被恢复,有效提高湿地碳储量。

(二)提高城市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坚持绿色低碳理念,探索“零碳公园”建设,开展重点片区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气候韧性。探索在滨海及内涝风险高发区域等气候敏感脆弱区域开展气候适应型社区建设,提高基层社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

第五章实施山海连城行动,构筑魅力游憩骨架

第一节彰显山海城市魅力风貌

一、塑造生态游憩绿脊

(一)基于横贯深圳的山脊翠脉,塑造330公里的生态游憩绿脊。

建设要求:维育修复自然生态基底,恢复片区栖息地体系与生物多样性,设立生态保育区,限制人类活动强度。实施低干扰、轻介入建设,最大限度保持原有自然野趣。通过自然郊野公园、绿道、生态游憩廊桥建设,串联东西延绵的主要山体、湖库、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点,形成横贯深圳的生态游憩绿脊。挖掘本底特色植物资源如毛棉杜鹃、吊钟花、大头茶等,适当进行山体生态绿化及林分优化提升,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态游憩绿脊。

路线分段:生态游憩绿脊西段起始于罗田森林公园,终点至西丽湖郊野公园,主要连接观澜森林公园、凤凰山森林公园、平峦山公园等;中段起始于阳台山森林公园,终点至布心山郊野公园,主要连接塘朗山郊野公园、梅林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红岗公园、围岭公园等;东段起始于梧桐山风景名胜区,终点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主要连接三洲田森林公园、马峦山郊野公园等。生态游憩绿脊也串联公明水库、铁岗-石岩水库、西丽水库、深圳水库和三洲田水库等湖库湿地系统。

近期项目:实施部九窝生态修复工程,新建或改扩建光明森林公园、观澜森林公园、阳台山森林公园、塘朗山郊野公园、梅林山郊野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三洲田森林公园及红岗公园、围岭公园等10个自然郊野公园、城市公园。新建步道143公里,包括大顶岭绿道二期、阳台山森林公园绿道、大学城绿道、环西丽湖绿道、东部郊野径(马峦山环线)等。建设生态游憩廊桥10座。

(二)活化利用非饮用水源湖库景观资源,提升水库及周边空间的生态景观和游憩价值。

建设要求:在保留水库防洪、应急水源等功能前提下,利用距离较近的湖库及其周边山林资源,通过郊野径和湖库碧道连通成网,打造成湖库群游憩组团。依据湖库自然生态条件及周边片区功能布局,打造特色化生态景观,提升滨湖步道体验。开展环湖转山、观湖赏景等郊野休闲游憩活动。

近期项目:活化利用绿脊沿线30余座非饮用水库及其周边景观资源,打造光明北部片区、凤凰山-五指耙片区、梅林山-银湖山片区、横岗园山片区4个水库群景观系统,建成湖库型碧道约80公里。

二、建设滨水活力蓝带

(一)重塑深圳水际线,建设具有亲水活力的220公里滨海滨水蓝带。

建设要求:结合滨海(滨河)公园、绿道、碧道、生态海堤建设提升海岸韧性,加强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提升近岸及河口生境质量,串联城市休闲资源聚集的河流湖库。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岸景观资源,打通海-河-山景观通廊,整合滨海亲水空间。联通滨海慢行通道,合理配套公共文化设施、商业设施和服务节点,将海岸带塑造为重要的公共开敞空间。

路线分段:滨水活力蓝带西部岸线起始于茅洲河口,经海洋新城、西湾、前海、大小南山和蛇口海上世界、深圳湾滨海长廊,终点至深圳湾公园;中部岸线起始于福田红树林,经深圳河、莲塘河,终点至沙头角河;东部岸线起始于盐田海滨栈道,经大小梅沙、玫瑰海岸、下沙-大澳湾、南澳、东西涌、新大-鹿咀海岸、较场尾,终点至坝光海堤。

近期项目:开展海洋新城岸段保护修复工程、大铲湾凸堤生态化改造等3项海岸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约40公里海滨栈道和3座生态游憩廊桥建设。

(二)活化滨海岸带公共空间和近岸海岛,建设海滨公园、沙滩浴场和休闲旅游海岛;保护利用近海海域,设立海洋公园和海洋牧场等,营造近海亲海环境。

建设要求:东部主要以生态海堤建设、沙滩修复及珊瑚礁保育等方式进行保护利用;西部主要以岸段保护修复和生态海堤建设等方式进行保护利用。结合生态海堤建设,连通完善滨海公园游径系统,为市民提供更多体验自然、观光休闲的公共游憩区域。推动蛇口渔港、盐田渔港、南澳渔港、沙鱼涌渔业码头等特色渔港的升级改造,结合周边特色旅游资源,打造渔业文旅休闲街区。推进海岛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打造以公共游憩、自然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休闲岛。保护东西涌海岸海蚀地貌,加强东西涌穿越活动管控,研究设立东西涌海岸公园。保护修复大澳湾、鹅公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结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推动设立海洋公园,适度开发游钓休闲活动。

近期项目:新建或改造提升小梅沙海滨公园、西涌海滨休闲公园等24个公园(含10处浴场型沙滩),探索建设大碓海岸公园,开展设立东西涌海岸公园、大澳湾海洋公园和鹅公湾海洋公园研究。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赖氏洲岛,推进南澳山海渔文化体验片区建设。

第二节连通山水生态廊道网络

建设山水廊道,连通生态网络。规划24条山水生态廊道,包括12条骨干河流水廊、12条重要山林绿廊,连通生态游憩绿脊和滨水活力蓝带,构筑区域生态脉络,蓝绿协同形成城区生境及景观通廊,让蓝绿空间浸润城区,稳固“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城市空间格局。

一、营造近自然山林绿廊

修复连通山林绿廊,实现区域绿地斑块与城市休闲游憩空间的交互渗透。

建设要求:以生态绿廊或建设生态廊桥的方式连接自然山体及绿地,促进山林绿廊的联通;以山脊翠脉为主轴,打造连续的山林绿链向城区渗透,植入配套服务设施,形成无界的生态、生活交流空间。规划保护及修复建设12条骨干型重要山林廊道,包括五指耙山廊、凤凰山山廊、平峦山山廊、大南山山廊、竹子林山廊、樟坑径山廊、北部山廊、清林径山廊、盐田山廊、松子坑山廊、观澜-龙华东-大运山廊、南湾-宝龙-松子坑山廊。

近期项目:修复连通竹子林、大南山、樟坑径、五指耙山廊等4条山廊,建设大小南山、塘朗山-安托山、银湖山-樟坑径(坂雪廊桥、吉华廊桥)等4座生态游憩廊桥,以及红花岭-紫涧园-大沙河缓坡栈道。

二、重塑活力河流水廊

优化贯通河流水廊,推进河流水系生态化改造,建设河岸游憩系统,打造亲自然活力水岸空间。

建设要求:修复与营造河道湿地生态系统,发挥河流生态和景观功能。结合碧道建设推进河道及护岸生态化改造,恢复滨水绿地,塑造生态水岸。建设滨水休闲步道和便捷惠民的亲水河岸公园,增加活动空间与景观性,挖掘利用周边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营造亲水河岸生活空间。规划保护及修复建设12条骨干型重要河流水廊,包括茅洲河水廊、新桥河水廊、西乡河水廊、双界河水廊、大沙河水廊、香蜜湖水廊、福田河水廊、布吉河水廊、观澜河水廊、龙岗河水廊、盐田河水廊、坪山河水廊。

近期项目:全面连通大沙河水廊和福田河水廊,基本连通茅洲河水廊、双界河水廊、新桥河水廊,局部连通龙岗河水廊、坪山河水廊、观澜河水廊、布吉河水廊,推进河道生态化改造,修复提升沿河生态景观。建设龙岗河滨水公园、坪山河河滩湿地公园、新桥河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河流型碧道230公里,建设2座生态游憩廊桥(均位于茅洲河干流)。

第三节建设休闲步道网络

一、构建全境步道体系

构筑多道融合、覆盖全域的全境休闲步道网络体系,营造“通山达海、串城连趣”的休闲体验环境。编制全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强调多道融合,实现全市绿道、碧道、古驿道、海滨栈道、森林防火道、郊野径、城市慢行道等“多道融合”,形成串联山海资源、生活家园的全境步道网络。营建自然无痕的山林徒步道,以郊野径建设为抓手,为市民提供可亲近自然的徒步游径;打造通山达海的滨水观光步道,整合亲海空间打通滨海慢行通道,提供漫步道、慢跑道、骑行道、复合海滨栈道等多种体验游径,由滨海向城市内部延伸串联河流湖库;城市内部以步道串接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等绿地空间,连接居住区及地铁站点,优化提升“最后一公里”体验,营造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走廊。建成5000公里以上全境步道,其中全境骨干步道网络1230公里。

二、营建自然生态的郊野径

构建主线联通、环线支撑、支线可达、分段科学的郊野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通行有序的徒步路线,为市民提供亲自然体验游径。

建设要求:规划形成1000公里的郊野径系统,保留现状181公里,规划新建不少于400公里,连接绿道460公里。合理避让生态敏感区,结合各类山林步道构建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体系,形成科学合理、通行有序的20条徒步环线。采用自然营造方式建设,坚持“水泥铺装零增长、生态资源零损失、自然环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