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湖北举行“2023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发布日期:2024/3/26 9:09:35 浏览:33

>周志红: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和对我们荆州的关心。对荆州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我们采取的措施就是每年定一个主题,开展一个专项行动,然后持续用力。

第一步是2021年,我们聚焦摸清底数、打通堵点,开展了清文件、减审批、降成本、通堵点“清减降通”专项整治行动。着重推动政务服务由“能”办向“好”办,再向“快”办来转变,重点解决办事速度的问题。

第二步是2022年,我们聚焦企业的诉求,化解痛点,开展了“四减四保四降”专项整治行动。“四减”就是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四保”就是保供地、保供电、保供水、保供气。“四降”就是降物流成本、降通关成本、降融资成本,降用工成本。围绕着“四减四保四降”推进了三项改革。第一项改革是“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工程建设领域“六多合一”的改革,第二项改革是土地征收体制的改革,第三项改革是“一票直达”“一票结算”“免申即享”的改革。

第三步是2023年,我们聚焦整体提升,开展了“五大攻坚”专项整治行动。就是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纳税服务、破产管理、先行试点创建和市县改革一体化“五大攻坚行动”,把“优化干部的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所以在我们市里边就简称为“双优化”,“双优化”的过程是用好红牌黄牌警告和提醒的管理。开展“十优十差”科室年度评比,把“红黄牌”的警告提示和“十优十差”的年度评比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来解决干部的作风问题和优化营商环境双提升问题。2024年我们又提出了第四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推进工作,到今年年底也请我们的新闻媒体朋友再看一看荆州优化营商环境的改进情况。谢谢。

工人日报记者:

自贸片区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襄阳市以自贸片区制度创新为引领,示范带动营商环境建设。请问襄阳自贸片区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创新性的工作?

王太晖: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襄阳自贸片区是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从2017年4月1号挂牌以来,我们始终聚焦发展所需、企业所急,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探索路径,累计形成50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其中9项在全国推广、92项在全省推广。去年,襄阳自贸片区16项改革创新成果入选国家和省级创新案例,制度创新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内陆地级市首位。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

比如,我们聚焦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推出“创汇贷”。在市融资担保公司担保下,入驻襄阳综保区的企业依据进出口数据,不用提供抵押就可以向相关银行申请“创汇贷”,即申即贷,收汇越多,贷款额度越高。去年7月,首笔260万元贷款发放到企业手中,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

还比如,我们聚焦企业“成本高”的问题,采取多项措施降成本。一是推动出口退税直达快享。出口退税办结时间由原来的2天压缩至半天左右,退税时效在全省居于前列。二是率先落实“内河运费扣减”措施。去年6月16日,首票“内河运费扣减”进境货物在襄阳综保区顺利通关,成为全省首个实施该举措的综合保税区。三是探索区港联动模式。打通襄阳综保区与沿海港口的直通通道,提高企业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去年,“襄欧”班列及襄阳—宁波铁海联运通道共发运货物5000标箱以上,综合成本降低25%以上。

还比如,我们聚焦项目“开工慢”的问题,深化区域性统一评价改革。针对项目开工前存在的专题评价多、成本高、耗时长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于2019年在襄阳自贸片区探索实施区域性统一评价改革,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近年来,我们加大改革力度,完成约15万亩区域9个行业专题评价编制、审批、入库工作,入驻项目免费享受评价成果。目前,全市有200个项目享受改革成果,平均每个项目节约评价资金成本100万元以上、时间成本两个月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全国全省作出更多有益探索。

央广网记者:

去年武汉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经营主体突破206万户,实现了“双突破”。请问今年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程用文: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推出更多便民惠企的改革创新举措,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初步考虑在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推动集成创新提标上下功夫。对接国家总体要求和相关标准,推进市场准入、市政公用服务、开放贸易环境等10个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争创全国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

二是在推动数智赋能提速上下功夫。落实“数化湖北”行动,持续深化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绩效综合评价改革、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单一窗口”优化升级等事项,拓展更多数字化应用场景,促进企业开办、工程审批、公用服务接入、办税缴费等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三是在推动惠企服务提效上下功夫。实施中小企业培育“七万工程”,建设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有效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搭建“武创通”平台,提升“安居链”等五大供应链平台功能,组织开展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活动100场以上,让创新创业环境更好、动能更足。

四是在推动法治保障提质上下功夫。修订知识产权促进和保护条例,创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强化政府诚信履约监管,推行“轻微免罚、首违不罚”柔性执法。持续完善涉企法律服务,全面推行网上立案和跨域立案。不断深化法治武汉建设,持续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浓厚氛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刚才,马泽江市长提到宜昌探索建立了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平台。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宜昌在惠企政策落实上的做法和成效?

马泽江:

谢谢《中国日报》记者的提问。为确保系列惠企政策落地见效,去年以来,我们创新推出“四个一”服务模式,即“一张清单”“一个专区”“一个窗口”“一个平台”着力解决政策“获知难、申报繁、兑现慢、效率低”等问题,有效助力市场主体降本增效。

第一个“一”,是政策资源“一张清单”全覆盖。整合各层级各部门惠企政策,按财政金融、降本减负、稳岗就业、畅通经济循环、扩大有效投资等5大类别,汇集22个部门209项政策,形成全市一张惠企政策清单并动态管理。今年春节上班第一天,我们组织10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对300多家企业进行了惠企政策的集中宣讲。

第二个“一”,是综合服务“一个专区”全集成。在政府官网开辟“政策宜企看”专栏,聚焦项目审批、投资审批、企业登记、涉企收费、创业服务、政策问答等企业关注度较高事项,集成建立快速通道,打造覆盖面广、要素完备的政策发布、兑现综合平台。

第三个“一”,是企业诉求“一个窗口”全受理。统筹市县两级,设置线下惠企政策综合服务窗口,编制标准化政策申报指南,做实窗口政策咨询、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申请受理等服务功能,实现企业“最多跑一次”。

第四个“一”,是免申即享“一个平台”全贯通。搭建“惠企直达智能服务平台”,上线覆盖市县两级的惠企资金项目,实现全市“一盘棋”管理;汇集部门数据资源对企业精准画像,推动政策自动匹配、免申即享;对接信用宜昌、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平台,提升资金兑付效率。

2023年,“四个一”模式助力兑现惠企资金1.34亿元,其中市级“免申即享”资金“一键直达”兑现6300余万元,兑付效率提高40%。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健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不断提高政策的推送率、知晓率、普及率,更好推动惠企政策直达、直通、直感、直享。

谢谢!

湖北发布记者:

我们注意到,去年12月28日,深圳市企业联合会2023年会在十堰举行。据了解,这是深圳市企业联合会成立近40年来首次走出深圳举办的一次年会,我们很想知道这次年会为什么会选择在十堰召开?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永辉:

感谢您的关注。十堰与深圳虽遥隔千里,但很有渊源,1969年因为三线建设,诞生了十堰。1979年因为改革开放,诞生了深圳。当年许多建设十堰的人,又去建设了深圳,据统计,与十堰有渊源的深圳人不下二十万。去年《南方周末》大篇幅刊发了专题报道,将十堰和深圳两座城市喻为“大山里的深圳”和“大海边的十堰”。这两座城市有许多共同的特质,开放包容、诚信重诺、务实尚法、敢闯敢试,等等。很多深圳企业家讲,他们第一次到十堰就感到不陌生。

去年11月,十堰在深圳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许多深圳企业家表达了到十堰投资兴业的愿望。正是基于这些,去年12月28日,深圳市企业联合会组织150名会长级企业家到十堰举办年会。这是他们成立近40年来,首次走出深圳办年会。这次企业家来十堰,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新材料、文旅康养、低空经济等领域,以及深圳研发·十堰制造达成多项合作意向。现在,我们十堰北联首都京津冀、南联深圳大湾区两大独特优势,为广大企业家来十堰携手发展,创造了无限机遇。

下一步,我们将对标深圳等地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全力构筑营商环境高地,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十堰贡献。

谢谢您的提问。

黄勤:

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再次感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上一页  [1] [2] [3] 

最新武汉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