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國家發改委推廣深圳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

发布日期:2021/8/1 20:03:38 浏览:386

調查官制度,准確查明認定技術事實。創新知識產權“速裁 快審 精審”三梯次審判工作模式,降低知識產權維權成本。

22.允許香港建筑業專業機構及人士在深提供服務

允許香港工程建設領域專業機構、專業人士經備案后,在深直接提供勘察、設計、監理、造價等相關服務,擴大香港工程建設模式實施范圍,吸引更多香港專業機構及人士赴深參與建設,強化深港兩地建設領域交流。

23.運用“互聯網 ”放大便利化通關模式優勢

運用“互聯網 ”推進通關服務“網上辦、指尖辦”,通過陸路口岸通關一體化模式,疊加“兩步申報”,推出報關單優先審核、優先吊櫃等便利化措施,進一步壓縮通關時間。針對企業反映改單麻煩、申報不准確導致查驗異常等顧慮,做好容錯糾錯工作,網上辦理差錯復核,對企業“提前申報”情況開展“一對一”評估指導。

24.促進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便利流動

允許港澳高校、公營科研機構等單獨申報深圳科技計劃項目,市財政資助資金可依據立項合同在深港澳三地使用,促進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支持深圳市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融合。適應港澳科研習慣,在項目申報、合同簽訂、經費使用、項目驗收等方面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

25.打通國企“資本結構優化—公司治理強化—選人用人市場化”改革鏈條

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市屬國企科學運用股權投資、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者、管理層和核心骨干持股、並購重組、上市、紓困等全周期手段,分步分類推進“實質性混改”。建立內部董事、專職外部董事和兼職外部董事科學搭配、專業互補的規范董事會。按照“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原則,面向全球選聘高級管理人員。實施與企業市場地位和業績貢獻相匹配、與考核結果緊密挂鉤、增量業績決定增量激勵的薪酬分配和長效激勵約束機制。

26.探索創新大灣區標准化協同機制

支持在前海合作區以市場化方式發起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標准創新聯盟,探索粵港澳大灣區標准生成孵化機制,以市場和創新為導向,開展重點領域大灣區標准研制,促進大灣區三地標准互聯互通。

四、創新優質均衡的公共服務供給體制

27.率先出台《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推進健康深圳建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率先制定《深圳經濟特區健康條例》,明確規定組建基層醫療聯合體、建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簽約居民制定個性化健康服務包﹔規定每年8月為深圳健康活動月﹔在全國率先要求銷售者設置酒精飲料、碳酸飲料的健康提示標識﹔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明確健康影響評估的范圍和內容。以打造健康城市、優化健康服務、規范健康管理、完善健康保障等為重點,通過創新性制度安排,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8.創新構建“兩融合、一協同”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以市屬醫院為主體,組建區域醫療中心,打造學科建設高地﹔推動區屬醫療衛生機構集團化運作,組建基層醫療集團,落實“健康守門人”責任,建立“區域醫療中心 基層醫療集團”為主體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同時,以“院辦院管”的社康管理體制為紐帶,形成醫院與社康機構融合發展的運營管理體制機制、醫療與預防融合發展的學科發展模式、全科與專科協同發展的分級診療方式,使基層醫療集團成為履行政府“保基本、促健康”職能的服務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管理共同體。

29.集團化辦學推動優質教育“遍地開花”

實施“名校 在辦校”“龍頭校 新辦校”的集團化辦學和聯盟式發展模式,通過骨干教師流動、教育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力爭率先實現學有優教。

30.率先建立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模式

以學生學習成效為導向,推進產教融合、職普融合、理實融合、教育與生活融合、技術與文化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等“六融合”,聯合企業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學院,實施共同建設高水平專業、共同開發課程標准、共同打造師資團隊、共同設立研發中心、共同開發高端認証証書、共同“走出去”等“六個共同”,探索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育人模式。

31.“圳品”全鏈條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以國家標准為基礎,對標國際標准,聚焦基地、水土環境、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可追溯五大方面,搭建覆蓋從農田到餐桌全鏈條供深食品標准體系,並引導企業根據標准開展“圳品”評價,讓更高品質的產品流向市場,保障市民餐桌安全。

32.百姓“點菜”政府“買單”的民生微實事

針對社區居民關注度高、受益面廣,貼近民生、貼近生活的惠民小項目,由“兩代表一委員”、社區黨員和居民“點菜”提議,社區居民議事會按照議事制度進行決議,市、區兩級財政分比例提供經費,實現社區服務由政府“配菜”向百姓“點菜”轉變。

33.建立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民生訴求響應機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利用科技賦能精准解決民生訴求,通過關停、合並、共用接口等方式,系統整合政務服務熱線“12345”、政府信箱、微信、微博等多個民生訴求受理渠道,建成“集中受理、統一分撥、全程監督、閉環運轉”的民生訴求分撥系統,實現“一個系統分事件、一套標准抓落實、一張表單統情況”,通過採取“首辦負責制”“並聯派件”“正向激勵”“先搶修、再問責”的快速響應機制,全面提升民生訴求處置效率。

34.率先創建兒童友好城市

率先提出“建設中國第一個兒童友好城市”目標,實施兒童優先發展戰略,倡導“從一米高度看城市”的兒童友好理念,積極貫徹兒童優先原則,擴大兒童發展空間,首創兒童友好社區、學校、圖書館、醫院、公園、實踐基地等建設指引,讓兒童參與到兒童友好城市建設之中。已建成各類兒童友好基地360個、婦女兒童之家713個、公共場所母嬰室超千間。

35.推進“圖書館之城”建設

頒布實施全民閱讀促進條例,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等系列配套改策,基本構建了“一個平台、二層架構、三級垂直、四方聯動”的特大城市圖書館總分館體系。“一個平台”,即以深圳圖書館為中心,聯合全市各級圖書(室)共同構建“圖書館之城”統一服務平台,推進全市一証通行、通借通還和聯合採編,為居住在不同片區的市民提供標淮化服務。“二層架構”,即市級、區級圖書館分別建立總分館體系。“三級垂直”,即探索區、街道、社區三級圖書館實行人財物垂直管理,大幅提升服務效能。“四方聯動”,即在政府主導的區、街道、社區圖書館外,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圖書館服務建設,形成四方聯動,成為總分館體系的有益補充。

五、創新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36.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創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超常規補齊水污染治理短板,深入實施“深圳藍”可持續行動,編制國內首個土壤環境背景值地方標准,開展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成為首個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副省級城市。

37.“全流域、全要素、全聯動”推進水污染治理

成立城市流域管理機構,統籌“廠、網、河”等涉水全要素,聯合調度水質淨化廠、管網、泵站、水閘等設施,對流域涉水事務實行統籌協調、統一管理和精准調度。制定《深圳經濟特區排水條例》,採取“排水戶分類管理”“排水管理進小區”等先進排水精細化管理舉措,打通排水管網管養的“最后100米”。

38.打造“公園裡的城市”

率先構建“自然公園一城市公園一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在城市中央構建各具特色、定位鮮明的綜合公園,將可用的綠地、住宅區邊角“見縫插綠”形成社區公園,將城市近郊山體綠地轉化為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建成“千園之城”,讓市民群眾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裡可達城市綜合公園,真正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園。

39.公共部門牽引推動全社會綠色發展

在全國率先實現公交車和巡游出租車全面純電動化、環衛車及牽引車等純電動重卡規模化和商業化推廣,率先全面實施公共機構合同能源管理,新建公共建筑100%執行綠色建筑標准。

40.創新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設施建設模式

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推行“集中分類投放 定時定點督導”垃圾分類模式,按照“大分流細分類”原則,基本建立覆蓋全市的垃圾分類收運體系,生活垃圾回收率達42%﹔採取去工業化理念設計垃圾焚燒廠,設置循環再生博物館、休閑驛站等惠民設施,打造集“生活垃圾焚燒發電 科普教育 休閑娛樂 工業旅游”四位一體的能源生態園,增強群眾接受度,解決垃圾處理設施選址難、落地難等問題。

41.多元共治讓基層社會治理迸發新活力

建立“黨建 科技 治理”多元共治模式,將職能部門垂直管理的網格員、安全員、消防員、治安員、市容巡查員等5支隊伍整合下沉到社區,打造聯勤聯控平台。成立黨組織聯席會統籌轄區黨支部和社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創新居民訴求“你來@我來辦”“民生七有”資源“碼上辦”等智慧服務,創建社區居民“共享會”“暖心櫃”,引導居民以志願服務互幫互助。通過社區數字治理指揮中心對接整合轄區各子系統和智能感知設備,實時掌握全域動態數據、居民訴求和反饋情況,形成社區黨組織領導、社區居民委員會負責、駐區單位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科技支撐賦能的基層治理格局。

42.創新防疫模式打造社區抗擊疫情典范

探索實施全鏈條社區聯防聯控模式,即黨建引領,統籌各級工作人員開展社區一線防控,成立境外疫情輸入防控專班工作組和外籍志願者服務隊,設計雙語調查問卷開展網格化、地毯式上門排查行動,形成境外人士疫區旅居史清晰台賬﹔專業保障,設立發熱預檢分診台,及時發現發熱病人和疑似患者,為隔離觀察人員提供上門測溫、健康篩查、防護指導等服務,優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對老年人、孕產婦、殘疾人等簽約重點人群實施24小時在線健康指導和心理疏導﹔多元參與,實行居家隔離人員管自己、社區工作者管生活保障、社康醫生管健康、社區民警管行蹤的社區全民參與工作模式。

43.“紅馬甲”扮靚志願者之城

“來了就是深圳人、來了就當志願者”,著力打造以志願服務優化社會治理的全國首個“志願者之城”,全市志願者已達208萬人,志願服務隊伍1.4萬個。建立“社工引領志願者,志願者協助社工”的社會工作服務新形式,發揮社工專業技能優勢和志願者人力資源優勢,依托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平台,組建社區志願者組織,進行志願者的招募、管理,聯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公益慈善資源,在心理衛生、禁毒、民政等領域共同開展綜合性服務,引導志願者有序參與社會治理。

44.“越深圳,越國際”打造國際化街區

在全國首創國際化街區建設體系,制定“146”總體發展框架,即以“引領國際化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為一個中心,堅持“產城人融合、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四個基本原則,從“規劃建設、公共服務、人才服務、智慧化發展、國際化氛圍和對外宣介”六個方面,推送首批20個國際化街區建設,營造具有國際水准的宜居宜業環境,打造國際先進生產要素、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集聚的重要載體,為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

45.構建城市生命周期安全管理體系

強化城市安全源頭治理,激勵扶持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改造﹔構建共治共享工作格局,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打造“城市安全哨”“應急俠”等特色品牌,全面提升公眾安全意識﹔強化城市安全風險防控,出台《深圳市安全風險管控暫行辦法》,實施城中村消防、用電、燃氣等安全綜合治理﹔強化應急救援能力建設,開展3萬多場應急演練,建立區域救援合作機制,提升區域協同應急能力。創新城市安全“產、學、研、用”智庫發展機制,設立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