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

发布日期:2017/5/19 15:53:26 浏览:2314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七月二十四日

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方案(2012-2015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经济特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推动深圳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及转型发展,加快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促进深圳高新区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引领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深圳质量”,按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部署,结合深圳高新区(特指深圳高新区深圳湾园区及留仙洞园区)发展实际需求,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深圳高新区建区以来,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园区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开放创新汇聚全球科技资源,在国家高新区中较早地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市场体制机制,确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支撑平台,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成为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重大力量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开放式国际化引领发展。深圳高新区弘扬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的创新文化,园区公共创新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创新支撑能力不断加强。首创虚拟大学园,突破了公共创新资源匮乏的瓶颈。创办独具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汇聚香港及内地知名大学共建产学研基地。创建全球第一个国际科技商务平台,开展大跨度宽领域的国际合作。创新资源的聚合辐射,有力提升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承载能力。

内生式集约化成绩斐然。深圳高新区培育出境内、外上市企业81家,研发投入强度、PCT(专利合作协定)申请量、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高新区之首,成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有力带动了深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提升。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效益明显。深圳高新区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成为创新的组织者、主导者和风险承担者,内在激励机制与外部示范效应促使企业积极寻找创新机会并不断获得成功。园区通信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全球领先,互联网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走出了华为、中兴通讯和腾讯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领军企业,引领了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实现了多项全球第一。在超材料领域,拥有实用亿级超材料设计能力,代表了超材料领域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临形势。

在全球技术变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力的新型文明形态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正在技术体系、产业形态等方面发生深刻变革,战略性新兴产业蓄势待发。目前,我国已进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阶段,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的核心路径。

在持续多年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高新区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和资源紧约束,发展空间急需拓展;创新载体建设不足,创新质量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差距较大;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亟待壮大;社会发展滞后,人居环境、产业配套设施急需完善。

“十二五”期间是落实国家、省、市转型发展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引领创新生态建设,是深圳高新区实现促进原始创新、技术突破、环境建设、人才集聚的战略任务,是以质取胜、赢得未来,提升发展质量的必然选择,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高新区有责任、有义务、有基础、有条件继续走在国家高新区前列,率先走出集约节约、内生发展的新路,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引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基地,创新引领、产业联动和人文支撑的世界一流国际化科技创新城区。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总体目标,以创造深圳质量为新的标杆,以“六个转变”和“六个提升”为发展理念,以“一核两轴四基地”为重点,建设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三态融合”,园区、校区、社区“三区融合”,智力、智能、智慧“三智融合”,土地资本、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三资融合”的新型高科技园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率先实现转型升级,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引擎,以及“深港创新圈”、“泛珠三角合作圈”建设的区域中心重要力量。

——六个转变:即由产业集聚和生产基地向人才集聚和创新基地转变,由输出产品向溢出技术和服务转变,由增量扩张用地模式向存量改造优化转变,由单一宗地出让向多个宗地整体开发转变,由单一产业功能向产业、城市复合功能转变,由单纯政府投资向多元资金投入转变。

——六个提升:通过促进结构优化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引进新型研究机构提升创新能级,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与标准化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升科技产业整体实力,通过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通过挖掘存量资源提升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核:以深圳湾园区为创新体系带动区、以留仙洞园区为产业空间拓展区、以大学城园区为创新人才培育区,形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核心区。

——两轴:沿科苑大道轴线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动力轴,沿大沙河流域轴线建设成为综合配套服务轴。

——四基地:重点建设深圳市软件产业基地、深圳湾科技生态园、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建立相对完善的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

(二)基本原则。

以“创新、优化、集约、提升”为着力点,更加注重土地与厂房资源的集约利用,更加注重园区形态与空间载体的优化整合,更加注重创新资源与配套设施的聚合完善,更加注重产业层级与产业集群的进阶提升,加快实现产业链的治理优化,强力推进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不断完善科技服务链条,打造园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构建“高新软优”现代产业体系。

1.开放创新,资源聚合。走开放式创新之路,瞄准世界顶尖高科技园区,借鉴超越。吸纳国内外创新要素,优化配置,开放共享,集成放大,全面提升技术内生力、向心力和辐射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人文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的和谐共存。

2.优化整合,产业集聚。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及社会各方的积极性,推进园区形态与空间载体向更高层次发展,适应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与提升改造并重,打造若干强势产业集群,形成国际产业分工和竞争新优势。

3.集约高效,空间拓展。强化土地及厂房资源管理,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互联网虚拟空间,拓展新业态产业空间,扩大周边功能合作空间,完善全市高新区各园区资源平台结网功能,为园区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可持续空间保障。

4.能级提升,转型跨越。坚持产业升级与空间转换同步推进,迁出传统产业的低端生产环节,淘汰落后产能,引入产业高端环节,着力提高产业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产业层级与产业集群进阶提升,推动深圳高新区实现优化升级,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效应。

三、工作目标

通过深圳高新区优化升级工作部署,积极推动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进程,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促进园区产业、社会、文化全面创新,在深圳创新型国家建设及转型升级工作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大力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合作体系。促进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园区双向流动。以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体系,孵化培育高科技中小微型企业。出台专项政策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科技资源实现互动互利。利用3—5年时间,聚集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国际化创新型领军人才,形成一批跨国创新型企业,辐射全市科技园区,引领全国科技创新,建成国际化高技术产业基地。

——规模指标五年翻番。至2015年,培育出通信设备、互联网和软件3个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翻番,分别达到6300亿元、5800亿元和1900亿元,占全市的20、30和22。

——效益指标全国领先。至2015年,园区每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54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0亿元、工业增加值165亿元、税收30亿元。

——创新指标优质优量。至2015年,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市的3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园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75;研发产业产值占全市的65;专利申请不少于2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不少于18000件,PCT申请不少于72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12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不少于6300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360项,占全市的45。

——质量指标节节攀升。至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增加值的40。民营科技企业产值占园区产值的7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至0.113吨标准煤,约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3。

——科技资源加速集聚。至2015年,园区重要创新载体数量约占全市的50。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到6—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国家工程实验室6—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14家,市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90—210家。园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园区从业人数的70。

——空间倍增创新示范。促进园区土地空间优化整合、推动落后产能“关停并转”。至2015年,园区新增空间规模总量约13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高科技产业用房面积约850万平方米(深圳湾园区约400万平方米,留仙洞园区约45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配套用房面积约450万平方米(深圳湾园区约400万平方米,留仙洞园区约50万平方米)。

四、主要任务

(一)探索科技体制创新。

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战略方针,加速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着力实施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各项任务,使深圳高新区成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通过市场检验科技体制改革的效果,进而在全国推广成功经验。优化深圳高新区创新生态体系,营造支持个人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强化现有科研机构,探索组建新型研究机构。形成科研设备等资源共享机制,降低科技创新成本。推动企业、新型研究机构等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倍增自主创新成果。以深圳高新区为核心载体,发挥深圳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强力推进深圳科技与金融结合全国试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建设工作,推动科技向文化、金融等产业渗透,积极通过科技手段在交叉学科领域催生新业态。探索有利于区域产业合作的规划、政策等,引导深圳高新区的外溢发展有序向周边区域转移,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作性强的区域产业体系,推动区域产业梯度升级。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地位。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做好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与交流。创造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活动的机会,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战略谋划,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投身全球产业竞争。

发挥园区企业改造升级的主体作用。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