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泼点冷水,致杭州是中国硅谷说法

发布日期:2016/11/19 2:36:04 浏览:1178

套资源并没得到强力整合。这几年,先后成立的所谓产学研基地,创新机构,都因为缺少这一步的打通,而流于形式,作为有限。

当年,浙大曾有某院级领导建言学校,整合浙大多方资源,开拓综合高校创业示范区(从人才培养,创业实践,学术跟踪等等,绝不是那些所谓大学创业园区那套东西)。可浙大高层,也许是出于均势平衡影响,考虑良久,未予通过。任由浙大五大校区那么多教室,办公室,空置多年积满灰尘,也不愿,或说无魄力,去拿出2~3层楼做个试点,哪怕一年半载都不愿尝试,遑论其他。

这是5年前的事,在此回顾并不针对任何人事,当年局限性谁都难免,谁都无法保证:那个方案如果真的做了,是否会成为全国高校一个成功典范,还是又一个笑柄。我之所以写出来,只是感叹:当年斯坦福能做出那样伟大实践第一步,确实不易,有些事只有亲历者遇挫,才能真正体会。

浙大在骨子里就不是一所“创业型大学”,当然,全中国大陆各大高校这些年几乎就不曾有过(香港前几年出现过,深圳前几年曾有一所,可惜昙花一现)。创业者初心,应当是种执念,是追求卓越与超越的内在精神,浙大校训“求是”,本就包含“创新求索真理”内涵,对个人犹可为,对组织却确实很难。

记得有一年,哈佛商学院派出20多位创业方面资深教授(几乎是全院师资倾巢而出),调研中国创业公司,杭州是仅有二站之一(另一站北京),浙大作为接待方全程安排。其中,有一场企业家对话,按出场企业名单,已堪称当时杭州乃至江浙顶配级公司(阿里巴巴是单独参观园区 马云亲自演讲对话)。

就我现场感受,美国教授对在场二家公司,表现了极大热情:一家,现在中国人都知道的公司,是因为它独有的混合制经济所有制吸引(这是美国那样的国度不可能出现的);另一家,是因为其产品文化属性,让各位美国教授对中国是否有机会产出奢侈品品牌,反馈全世界备感兴趣。当然,事后私聊,好几位哈佛教授,也不忘吐槽下北京之行的行程和对话,相比杭州实在太多正式客套以致枯燥无趣。在杭州,他们遇到了全中国最活跃和最有激情的创业者。

在这次紧凑行程中,全球最顶尖创业研究者VS中国最活跃的浙商。我个人对学界如何反哺商界,有了全新看法:原来商学院的学术,从不只是写论文发Paper,讲课讨论,而更该是门“知行合一”的手艺活。一所大学,可以影响一座城市气质,而浙大对创业杭州的影响力,其实我们可以苛求更多。

最后:再泼点冷水

杭州创业氛围已走在全国前列,但高房价对产业人才的吸引,是条硬门槛,而创业者及投资机构的远见,则步步是坑:浸润电商红利太久,快钱太好赚,却容易失掉向前看的坚持。

幸而有一批杭州创业者正在破局,人工智能,脑电波,这些高精尖创业项目由浙大系领衔。O2O,互联网金融,这些互联网 的接地气项目,由阿里系主导。这是一股蕴含了无限变革潜力的力量,我们不妨有个猜想,也许“阿里系”与“浙大系”创业者的互补联动,将是杭州之福,也足以成就一家伟大公司的发轫。

另外未来创业之态势,地理意义上的硅谷,是否还有重复建设必要?硅谷发展模式外,是否也可以有些新模式创新?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写过一部有名小说《基地》,借鉴“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设定,新型硅谷根本不必拘泥固定实体场所而存在,基于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搭建的第二硅谷,完全可以创建于云端,毕竟一个认知盈余的人人时代即将到来。

点到为止,欢迎各位吐槽。我的微信号zhangsunny2014,欢迎同在杭州的硅发布读者找我。

(本文版权归作者@张旭良所有,转载未经作者授权,任何组织、机构或个人不得对作品实施转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78777

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至朋友圈。

《泼点冷水,致杭州是中国硅谷说法》相关参考资料:
杭州富春硅谷投资、杭州离硅谷、杭州中国硅谷、杭州硅谷、杭州富春硅谷服务、三明医改 泼冷水、泼冷水、亲爸爸给婴儿泼冷水、泼冷水 男童

上一页  [1] [2] 

最新杭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