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先进教育理念谱写杭州教育新篇
做教育现代化的力行者
杭州市教育局
最早提出“理念”一词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认为:“理念是人们‘心中的思想’”。据此,教育理念则是“人们心中的教育思想”。“教育”二字依据我国古代《说文解字》的解读,“教”就是以孝为先,以文相授,“育”就是生养,成长。由此,对教育最基本、最传统的解读就是促进人的品行、知识、技能进步和完善的社会活动。立德树人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教育理念的核心就在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本源问题。
下面,我围绕“弘扬先进教育理念”的主题,从认识、追求和行动三个方面,和大家我们的思考和实践。
一、我们的认识:教育是用思想行走的事业,教育工作者要做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教育改革离不开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
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儿童中心论、活动和经验开始走进课堂;斯腾豪斯的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种崭新的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获得了合法性的证明;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则论证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存在,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一个通道,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所有的这些都揭示了社会发展进步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
近代以来浙江也诞生了不少教育大家,他们站在时代大潮的前端摇旗呐喊,从旧王朝的科举取士培养臣民到新时代的“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体现的正是教育理念的大转变:蔡元培的“完全人格”“五育并举”、经亨颐的“人格教育”“动的教育”、蒋梦麟的“平民主义教育”“个性教育”、陈鹤琴的“活的教育”、竺可桢的“求是精神”“人格理想”,……也正是这些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传播,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与我国社会转型、教育改革大潮相激荡,推动着教育的变革与进步,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多元智能、教育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与发展)、问题导向、全纳教育、教育公平等思想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古今中外的史实昭示着,教育是用思想行走的事业,它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关系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关系着民族振兴与国家崛起。而支撑教育实践的教育理念,其先进与否在于其是否紧扣时代脉搏,追踪世界前沿,荟萃民族精华,体现核心价值,引领公众需求。2013年4月,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新时期教育理念大讨论”;今年6月19日,省委夏宝龙书记在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座谈会上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阐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的教育培育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教育以人为本就需要在目的与方法上同时且充分体现个人、社会这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文明提升紧密联接,需要实现人的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弘扬先进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做教育现代化的力行者。
二、我们的追求: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的高品质教育
今天的杭州教育,已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驶入了快车道,迈入了以优质均衡为主题的“后普及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公平与开放、学生的个性与健康、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等专业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在创新中不断进步:名校集团化的创新、学前教育新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随迁子女就学服务体系和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阳光招生机制和教育培训券的创新、第二课堂的探索、美丽学校建设行动的推出、学校章程样本的研制等,均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人民教育》誉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杭州版本”。
这些教育改革创新举措既源于我们对教育品质提升的使命感,更源于我们对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下杭州高品质教育发展定位的把握——
我们追求立人的教育。教育应当培养孩子成为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应当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当是我们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面对孩子,我们既要有春风化雨的爱心滋润,又要有群己权界的规约锤炼。我们的学校绝不能沦为应试工厂,而应成为现代公民成长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摇篮。
我们追求公平的教育。我们期望,每一个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我们追求,“有教无类”的起点公平,“因材施教”的过程公平,“人尽其才”的结果公平。我们向往,通过教育,能够使公平正义价值因子根植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我们追求适合的教育。每个人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优劣。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至为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选择,要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力量,让走的孩子走得更远,让跑的孩子跑得更快,让飞的孩子飞得更高。
我们追求开放的教育。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移动互联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价值多元、文明多样、文化多重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必须走向开放、增进互动、更加包容,让我们的孩子学会在开放中选择、在互动中提升、在包容中成长。
我们追求可持续的教育。高品质教育,首先要让教育回归本真。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如农事,教育即生长。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与教育规律,摒弃反教育的功利和短视,以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我们的行动:改革创新,克难攻坚,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我们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育人为根本,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水平教育保障服务、教育治理体系及能力建设为主题,积极推进教育均等化、法治化、信息化、国际化、小班化、多样化,以“立人、公平、适合、开放、可持续”为内涵要素,全面提升杭州教育品质,让教育发展与学习型、创新型、生态型城市建设良性互动,为“美丽杭州”建设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谱写育人新篇
一是落实全面育人。我们以学生为本位,落实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之中。以“美丽学校”建设为抓手,建设高品质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中国梦”“五水共治”“最美精神”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打好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巩固年活动,强化底线规范和典型引领,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爱心、责任、奉献”价值观。切实加强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共建育人机制。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我们以育人为导向,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强调兴趣、潜能和奠基,中等职业教育注重专业、学制与生涯规划的多次选择,普通高中突出课程、学科层次与发展方向的选择性,分层走班教学已成为新常态。积极开展“轻负高质”的教学改革实验,全面落实小学低段“零起点”教学,建立市区初中学校学业负担和规范办学情况第三方评估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体质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监测制度,推进阳光体育、多彩艺术、社团文化等活动,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是活跃第二课堂。我们注重课堂时空的延伸与拓展,把社会实践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课程资源基地建设,不断丰富和拓展“第二课堂”形式和内涵,充分利用各类实践育人基地,发挥好文博、历史、科技、艺术、活动等各类公益性场馆的社会教育优质资源功能。我市已建有5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5个法制教育基地、10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3个第二课堂场馆,每年有100万余人次走进各类基地。
四是深化阳光招生。我们积极践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大力阳光招生,特别是发挥招生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促进全面素质培育。我们坚持公办义务教育“零择校”,坚持民办小学免试自主录取,民办初中“电脑派位 免试自主招生”;我们坚持各类高中招生实行多元评价,多渠道录取,倡导多把尺子衡量人,着力破解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我们有效控制中考难度,实行中考网上报名、网上阅卷、网上查分、网上直播录取过程,不断完善“全过程公开、全方位监督”机制。
下一步重点:实施学生成长助推行动。贯彻省市育人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育人工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体系,突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德育,全面推进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深化课程改革,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全面推进减负工作。以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年为新起点,健全师德监督体系,有效治理有偿家教,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二)以提升教育优质均衡度为主题,谱写发展新篇
一是名校集团化。我们在全国率先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创新名校再生机制,积极探索名校托管、教育联盟、教育共同体等集团化办学运作新模式,全面发挥名校带动作用,在集团内教师交流基础上全面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教育集团276个,成员单位1045个,主城区中小学集团化覆盖率达77.55。
二是建设标准化。我们根据新型城镇化推进、“单独两孩”政策以及九区融合等因素,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加快学校基本建设进度。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建配套与住宅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原则,以及规划、交地、经费、建设四项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研制出台《杭州市幼儿园班级设施设备配备目录》,推进幼儿园建设装备标准化。全市13个区、县(市)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查验收。
三是服务均等化。我们努力完善各类群体就学服务保障体系。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一站式、多平台”就学服务,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实行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服务,全市“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9.56;实行学生资助各级各类教育全覆盖,以“奖、助、贷、免、补”五大形式为支撑,2014年全市资助金额达7.5亿元,资助学生321万人次。
四是教育“无界化”。我们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强化家校合作,全面推进学校移动互联网公众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互动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深化职业教育产教对接、校企合作,深化“选择性”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终身教育,完善社区教育网络,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之一。
下一步重点:实施公共服务普惠行动。大力推进六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举办、领办、承办等多种方式向萧山、余杭、富阳三区及四县(市)延伸。以标准化学校建设、教师定期流动工程为抓手,推进区域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设备配置、教师队伍配置和教师收入标准的“四统一”。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服务,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跨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选择性课程改革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成人继续教育行动计划,推进社区(村)、街道(乡镇)学习圈建设,打造数字化市民学习服务平台。
(三)以完善高水平保障体系为主题,谱写服务新篇
一是信息化。我们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智慧教育行动计划,在市、县、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教育基础信息库、优质教育资源库两大数据仓库和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在线教学三大公共服务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