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走在前列

发布日期:2024/2/20 11:56:40 浏览:25

型能耗模式中的偏差。对机器设备进行物联网改造,配置通信接口和传感器。

探索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路段和创新示范基地。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交叉技术的协同攻关,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信息通信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3、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全周期、全价值链示范

完善动力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再资源化的循环利用体系,鼓励共建共用回收渠道。建立健全动力电池运输仓储、维修保养、安全检验、退役退出、回收利用等环节管理制度,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

开展公共交通、租赁等领域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探索互联网与新能源深度融合模式,推进制氢、运氢、加氢等国内外优势资源整合与良性互动。支持燃料电池公交车维保技术规范、燃料电池公交车测试方法、燃料电池城际客车运营管理规范、燃料电池叉车测试方法等标准的制定。

(三)港口绿色化示范工程

1、提升船舶岸电覆盖率及使用率

推广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对于未接受岸电受电设施改造的在运船舶,加大船舶受电设施改造的资金补贴力度,同时对船舶岸电使用收费给予补贴,待形成规模之后,以市场化模式推动岸电发展。

推进具有岸电受电设施的船舶常态化使用岸电。制定岸电使用的规章制度,明确船舶靠港时优先使用岸电。出台支持政策,船舶在通航、靠泊,特别是极端天气出现压港情况下,对使用岸电的船舶给予一定优先权。提高高压岸电泊位覆盖率。

2、加强港口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推进锂电池动力和氢能燃料电池动力应用,将LNG作为过渡性清洁能源逐步替代。

推进智慧港口建设。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新基建”,优化集疏港铁路与干线铁路和码头堆场的衔接,打通港区各环节数据链,建立港口、集疏运微循环。

(四)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1、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示范

建立“引领性”的绿色建筑和零碳建筑标准。制定引领性建筑节能“深圳标准”。在公共建筑率先强制推行高能效标准(例如,净零碳建筑标准)。建立环保产品声明(EPD)体系,对主要建材产品碳排放数据进行披露。制定建筑节能标准路线图,提前公布待实施的建筑标准和规范更新,推动市场转型。

建立全过程评价和监管机制。加强绿色建筑建前监管,在土地供应、设计审查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全面推行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强化绿色建筑的闭环管理。在运营阶段,利用智慧技术建立监测调查系统,实现建筑能耗监测全覆盖,按年度公布全域建筑能效和碳排放报告,提升既有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评估与监管效用。

提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建设单位建立运营管理平台,在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推进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以前海、超总等片区作为示范引领,开展BIM技术在建筑运营和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应用。

探索绿色建筑与金融服务的对接机制。公布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信息”,建立绿色建筑企业和项目的信息库及绿色信用评价体系,鼓励新型绿色建筑金融产品研发,定制化设计绿色按揭贷、开发贷、建筑光伏资产等证券化产品及绿色建筑保险类产品。

2、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应用示范

推广低能耗建筑,发展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组织开展近零碳排放区试点项目建设,将超低能耗建筑推广纳入各区建筑节能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纳入超低能耗示范的建筑需在土地出让阶段明确应用要求,并引导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保温外墙、高性能外窗等节能材料应用。

新型技术应用示范。按照“能建尽建”原则,新建、改扩建建筑在设计施工时同步安装光伏发电设施,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鼓励新建项目采用光储直柔技术,推进整区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推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建筑电气化应用水平。

建筑能耗智慧化统筹示范。在建筑节能运维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绿色建筑性能感知等方面,研究探索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场景,形成示范性工程。进一步拓展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的监测范围和服务功能,研究和开展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监测评估技术及其应用示范。

3、存量建筑绿色化改造示范

完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带头进行绿色化改造。引导和推动绿色低碳社区、绿色零碳社区的建设,践行低碳生活理念,探索城市与社区等不同尺度下的绿色更新机制。推进既有城区绿色更新。探索不同类型既有城区的绿色生态更新模式、实施策略和管理机制,创建更新城区试点示范。

建立健全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体制机制。分解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推进各区开展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节能改造,将超大型公共建筑、节约型医院、节约型校园、节约型机关、绿色数据中心纳入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作重点予以推进,打造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

4、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推广

建立健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进工作机制。推动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和全产业链配套,编制符合深圳特色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装修设计标准和施工验收标准、通用技术体系导则,加强钢结构技术由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向车站、桥梁等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推广应用。

推进钢结构智能建造发展。鼓励建筑业龙头企业创建全产业链钢结构建筑产业基地,推动钢结构制造流程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钢结构智能化试点项目,促进钢结构建筑发展相关优惠政策落地,加大钢结构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五)近零碳智慧园区社区示范工程

1、逐步推进近零碳智慧园区建设

通过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持续优化迭代,发展零碳智慧园区。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CT技术,实现对园区能源状态、碳排放状态的全面、实时、准确感知。构建综合智慧能源体系,对楼宇内包括电、水、气、冷热量等在内的各类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测,结合设备状态和环境变量数据洞察企业的能源消耗趋势和成本比重,通过碳足迹跟踪、碳达峰评估、碳中和计算,实现多能互补和能源的综合协调优化。通过碳捕集、碳吸收、碳交易等方式抵消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园区零排放。

2、探索丰富多元的商业模式

立足传统园区能源服务EPC模式、BOT模式及PPP模式等开发模式,与互联网公司探索合同智慧能源管理(SEPC,Smart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机制。针对不同的用能企业分析它的负荷需求,形成定制化的方案,提供能源物业、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用能诊断、需求侧响应等等增值服务。为园区及成员企业参与内部和外部碳交易和能源交易提供交易方案和策略建议。引导各级金融机构为试点项目建设提供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金融支持,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试点项目设计、改造和运营。

3、推动建设近零碳示范社区

加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优化社区智慧电网、水网、气网和热网布局,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施、智慧管理体系降低外部能源消耗,通过居民绿色消费、公交出行、垃圾分类处理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相关资源的消耗,实现社区的近零碳排放。制定近零碳社区标准规范,对相关减排成效进行计量、核算,建立近零碳社区个人减排可持续激励机制。

4、率先打造园区碳减排标准

制定绿色低碳智慧园区的认定标准,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绿色产业、智慧运营、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多维度设计综合评价指标。在园区运营层面,增加关于智慧园区的评价指标,包括智能生产水平、能源智慧管理水平、安防消防智慧管理水平环境、设备设施及其他智慧管理水平等。

(六)大湾区蓝色碳汇示范工程

1、推动气候变化应对协同增效

以空港新城、西湾、深圳湾、东涌、坝光等为重点,开展红树林湿地保护与修复,控制与监管外来红树种面积,保护底栖生物。依托大鹏湾国家级海洋牧场实施海水养殖生态增汇。

开展珊瑚群落常态调查监测,研究制定专项管理规定,科学开展养护修复。开展滨海湿地退养还湿、河口栖息地恢复等固碳增汇行动,建设一批滨海湿地公园。积极推动将蓝碳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经济手段的杠杆导向调节功能。

2、强化深港海洋碳汇合作

在粤港两地海洋资源护理专题小组和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小组合作基础上,强化海洋碳汇、海平面上升、湿地生态保育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与深圳合作订立保育协作计划,共同保育及提升深圳湾优质发展圈内湿地和红树林的自然景观及生态资源,合作把位于深圳湾北岸的红树林及湿地纳入拉姆萨尔湿地,形成跨越深圳湾港深两地更为完整的湿地系统。与广东省及大湾区城市相关部门合作,建构大湾区湿地系统网络。依托北部都会区“双城三圈”和海洋国际开发银行建设契机,成立海洋碳汇国际合作及交易平台,发布期货、信贷、基金等蓝色可持续金融国际产品,推动国家生态环境部辖下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计划中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及相关减排项目与国际标准的对接。

3、创新蓝碳项目组织参与模式

建立常态化社区参与机制。将蓝碳吸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量认证为蓝碳信用,并通过交易这些信用促进碳抵消。鼓励成立志愿者招募和帮助培训联合工作组进行现场培训与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

[2]腾讯研究院,《城市能源数字化转型白皮书》

[3]王贺武.能源、交通、汽车协同实现碳中和[J].智能网联汽车,2022(02):9-11.

[4]ShippingIntelligenceNetwork(clarksons。net)

[5]《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6]2021年深圳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7]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关于公布深圳港岸电设施信息的通告-通知公告-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市港务管理局)(sz.gov。cn)

[8]深圳港绿色港口发展建设之路-中华航运网(chineseshipping。com。cn)

[9]图解新能源汽车|2022年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使用分析_腾讯新闻(qq。com)

[10]深圳全力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绿色建筑面积逾1.4亿平方米_深圳新闻网(sznews。com)

[11]深圳电力,究竟从何而来?_深圳新闻网(sznews。com)

[12]聚焦新基建|深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新能源车发展“并驾齐驱”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Paper

//图片来自深圳特区报

上一页  [1] [2]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