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新科技周期下的产业投资框架

发布日期:2023/7/19 10:38:22 浏览:166

4月上海车展的情况,腾势N7,仰望U8,深蓝S7,银河L7等车型纷纷亮相,差异化明显,梯度分明的新车型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进一步刺激了智能汽车市场,根据各家车企数据,海鸥预售24小时订单,N7盲订7天累计订单均超过一万台,从交付时间上来看,新车上市交付主要是在今年5-10月,与汽车销售的传统强季重合,智能化新车带来的新增量有望助力行业进一步释放潜能。

汽车智能化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服务三大部分。在信息技术变革大背景下,汽车产业迎来智能化风口。智能驾驶是汽车智能化的基石,是智能汽车的核心功能,实现智能驾驶需要对汽车的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分析、判断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执行,以实现拟人化的动作执行,而其中,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又是智能驾驶的核心载体。智能座舱实现智能汽车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要素,通过图像、语音、触控、手势等交互方式提高驾驶操控体验和乘车娱乐性,是人车交互的入口,众多厂商纷纷涌入这个炙手可热的赛道,多种新技术的融合赋能,让智能座舱打开更具想象力的空间,成为竞争关键。智能服务将汽车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相连接,是汽车智能化的延伸和扩大,包括后市场服务、出行服务、社交及生活服务等,其落地商业化已成现实。

汽车智能化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智能驾驶方面,6月17日,百度旗下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获得坪山区正式授牌,在深圳市坪山区开展L4级无人驾驶商业化收费运营。本次萝卜快跑“全无人”车辆的商业落地或预示着L4辅助驾驶的发展提速,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进程重新驶入“快车道”。智能座舱方面,6月15日,梅赛德斯-奔驰和微软共同宣布,两家公司正在合作扩大人工智能的使用;微软称,这是ChatGPT在汽车上的首次应用。6月17日,理想召开发布会,会上发布智能座舱3M多模态交互体系 MindGPT认知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的接入,提升了车辆对道路及道路物体的感知力和车辆行驶方向和速度的决策力,改善了车辆本体和驾驶员及乘客之间互动的方式单一性和模式机械性,增加了汽车的“灵性”,为汽车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智能驾驶中ADAS是核心。ADAS系统既是车企切入无人驾驶的渐进式道路,也是现阶段无人驾驶成果的商业化产品。根据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21年,中短期内驾驶舱应用市场规模在国内汽车软件市场中占比约为40,比例最大;其次是ADAS/自动驾驶软件,占比20,OS操作系统占比19,中间件占比17。预计到2025年,ADAS/自动驾驶软件占比将大幅超过驾驶舱软件,达到59,ADAS/AD软件将成为行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预计到2030年,ADAS/AD软件市场大小将从2020年的35亿元增长到约1400亿元,CAGR达40 。智能座舱软件市场将从2020年的77亿元增长到约308亿元,CAGR达15。

ADAS向主流消费区间扩张,渗透率快速提升。随着量产规模效应开始显现、部分产品加速国产化、技术成熟度逐渐提升,辅助驾驶成本也逐渐降低,叠加用户智能化体验需求的不断提升,ADAS功能正逐渐从豪华车向中低端车型发展,渗透率快速提升。据高工数据显示,2020~2022年1~9月L2级辅助驾驶前装标配搭载车型均价分别为27.2、25.6、25.0万元,且2022年1~9月20万元以下车型占比近70。根据车云网统计,2022年全年智能汽车的销量467万辆,较2021年增长64.75,而全年的渗透率达到22.58。随着辅助驾驶功能逐步向主流消费区间渗透,智能汽车销量有望保持高增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汽车市场的主力军是智能新能源汽车,2022年12月,智能新能源车的销量高达34万辆,占到所有新能源汽车的47.89。可以说,电动化、智能化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智能座舱中HUD重要性凸显。座舱电子域包括HUD、仪表和Infotainment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HUD是座舱显示部分的核心产品,主要作用是将时速、导航等信息显示在前挡风玻璃上,让驾驶员在驾乘中无需低头即可获得行驶中的关键信息,从而提升驾驶安全性和舒适性。HUD从C-HUD向W-HUD再向AR-HUD发展,目前以W-HUD为主,AR-HUD逐渐兴起。与W-HUD相比,AR-HUD显示信息更丰富,安全性更高,还可以结合自动驾驶ADAS,直观地呈现车距预警、车道偏离预警等信息。虽然,目前市场主流仍是W-HUD,AR-HUD的搭载率较低,但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AR-HUD将逐渐兴起,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HUD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国产替代未来可期。从2017年到2022年,HUD装配率一直呈现稳步上市趋势,2017年装配率仅为3.64,到2022年第四季度,已到达11.43。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1-9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W/ARHUD97.9万辆,同比增长32.5。同时,HUD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从2017年的1.12增加至2022年末的8.19,并且逐渐向低价格带区间渗透。从市场份额情况来看,早期HUD主要由精机、大陆、电装等海外供应商供应,主要搭载在外资品牌豪华车型上。2020年开始,大量自主、合资品牌中高端车型开始装配HUD,国内供应商市场占比也迅速提升,国产替代可期。

4、第二增长曲线”阶段产业投资机会:通信

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打开通信板块“第二增长曲线”。

政策“暖风”下数字化进程持续推进,通信板块产业落地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通信全面赋能经济社会;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率先计划在全球将6425-7125MHz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IMT(国际移动通信,含5G/6G)系统,为通信技术发展扫清潜在资源瓶颈。暖风频吹下,通信板块产业市场扩容明显,场景应用加速落地。华为孟晚舟在2023MWC上海大会上指出,5G正在跨越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预计2030年全球将实现50亿5G联接,全球移动产业对GDP贡献达到6万亿美元。通信板块行业龙头基于5G为核心的数字基座,在工业、金融、冶金钢铁、交通、矿山、数字城市和文旅等15个行业探索了上百个创新应用,服务于“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AI发展加剧算力稀缺性,拉动A100需求,为光模块带来广阔增量空间。伴随上半场大模型不断涌现,下一阶段大模型作为触达人工智能的关键,以大模型为入口将发散出AI 消费电子、AI 机器人等软硬件融合和AI 应用场景两个发展方向,加剧算力的稀缺性。英伟达一季度营收及二季度业绩指引超预期,并披露将大幅增加数据中心芯片供应量,有望拉动A100需求。根据招商通信团队测算,假设1片A100对应3支光模块需求,又假设2023年出货30万片H100 90万片A100,总共将带来315万支200G 30万支400G 78.75万支800G需求。假设2024年出货150万片H100 150万片A100,总共将带来75万支200G 75万支400G 675万支800G需求。以2023年1美元/GB均价,2024年0.85美元/GB均价简单计算,AI预计为光模块带来13.8/49.7亿美金的AI增量市场空间。

中国光模块厂商占据市场优势地位,AI算力需求将实现国产光模块“二次增长”。根据LightCounting统计的头部光学元件供应商的总销售额2010年全球市场份额约28亿,增长至2021年达到87亿美元,国产厂商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2021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块厂商中,中国厂商个数升至5位,其中中际旭创和II-VI并列第一,华为位列第二。而伴随人工智能持续发展,算力供需缺口扩大,我国光模块厂商将首先受益于这一增量空间“红利”。

03

小结

逆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提出新政策周期驱动下,以新科技周期为主体的“金字塔-双环”梯度投资框架。投资框架以“金字塔”结构的新科技周期为主体,自上而下分别为“0-1”、“1-5”、“5-10”和“第二增长曲线”,具体来看:

?【“0-1”产业阶段】“主题概念投资”阶段。该阶段新技术取得革命性突破并以“低性价比”形式应用于样品生产,创新型模式出现并“限制性”应用于部分场景,新产品诞生且呈现“顶端渗透”的趋势。投资胜率和单笔盈利虽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投资成败比较高。相关产业:AI 应用、AI芯片、数据要素、绿氢。

?【“1-5”产业阶段】“技术推广”阶段。在降本增效等因素驱动下,革命性技术以“高性价比”形式应用于产品生产,创新性模式扩散至多数应用场景,新产品逐渐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投资胜率和单笔盈利确定性较“0-1”阶段有所稳固,但投资成败比相对下行。相关产业:充电桩、复合集流体、TOPCon、光刻胶、POE胶膜。

?【“5-10”产业阶段】产业渗透率在短时间内迅速攀升,不确定性逐渐消散,投资胜率进一步增加,投资赔率进一步下降。相关产业:智能驾驶。

?【“第二增长曲线”产业阶段】该阶段,非主导性产品由于新兴市场需求获得新的增量市场。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和赔率进一步消减,胜率进一步提高。相关产业:通信。

新政策周期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双环结构,1)针对尚未攻克技术壁垒产业链的政策,通过强政策引导,辅以国家大基金为代表的相应产业基金进行资金支持,目标在于加速国产替代,实现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保障供应链安全,解决“卡脖子”的难题。2)针对我国具备比较优势产业链的政策,通过发挥相关产业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先进制造出海,深化出口多元化战略,抬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新政策周期“双环”和新科技周期“金字塔”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前者对后者具有指导作用,而又受到后者的有力支撑;除此之外,新政策周期对于新科技周期各阶段的纵向关联也具有影响:1)相对下层的“5-10”等产业能够享受相对上层的“0-1”产业技术溢出带来的“红利”,从而“自上而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金字塔尖的“0-1”产业技术溢出受阻时,相对下层的“1-5”和“5-10”等产业短期或面临渗透率提升等难题,长期将倒逼产业“自下而上”学习进化,以期实现自主可控。需要指出,供需环既是库存与供给周期的结合,也是“无形之手”与“双环”新政策周期合力,更是宏观经济发展对于细分产业的影响,供需环的合理运用将会实现各阶段高质量发展。

在上半年经济弱复苏情况下,新科技周期中的“0-1”与“1-5”边际改善部分跑出超额收益。下半年,随着经济逐渐复苏以及外部预期改善,新科技周期有望持续跑出超额收益。

03

风险提示

1、主观预判的偏差

2、技术进步不及预期

3、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金融界提醒:本文内容、数据与工具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供参考,不具备任何指导作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页  [1] [2] [3] [4]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