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新科技周期下的产业投资框架

发布日期:2023/7/19 10:38:22 浏览:167

彭博新能源财经表示欧美电解设备的系统成本约为1200美元/千瓦,而中国仅需300美元/千瓦,成本低75。受益于绿氢市场的高速发展,全球电解槽需求量迅速提升,根据高工锂电数据,2022年全球电解槽出货量达到1GW,其中中国占比80。预计2030年全球电解槽产能将达到61.3GW,中国产能将达到22.6GW。受益于绿氢市场发展,国产电解槽有望借助出口和政策驱动双重机会,发挥成本优势进行市场渗透,扩大其在全球电解槽设备市场份额,2023年以来瑞麟科技、国富氢能已经分别在埃及和巴西布局氢能项目。

2、“1-5”阶段产业投资机会

(1)充电桩

年初来政策密集出台,加速充电桩渗透率提升。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5月5日,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知道意见》,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车桩比较国家“一车一桩”目标仍有差距。截至2022年底,我国新能源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充电桩保有量为521万台,车桩比为2.51。相比于新能源车总量,我国充电桩数量明显不足,近年来充电基础设施的短板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家和地方已积极出台一系列产业鼓励政策,切实推动充电桩的高效建设和合理布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首次提出“一车一桩”目标,在国家“一车一桩”目标指导下,国内充电桩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3年我国充电桩保有量有望达到811万台,2025年有望达到1660万台,2022-2025年期间的CAGR有望达到47.15。

海外充电桩基础建设不足,车桩比远远落后于国内水平。截至2021年底,美国仅有公共充电桩11.4万台,车桩比为17.72:1,欧洲仅有公共充电桩33.2万台,车桩比为16.43:1。无论是与中国的车桩比水平还是与欧美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增速相比,欧美充电桩基础建设都严重不足,预计随着新能源渗透率加速提升,叠加政策持续加码,海外充电桩建设有望加速,美国市场方面,2025年,美国充电桩保有量有望达到78.6万台,期间CAGR有望达到62.04,欧洲充电桩保有量有望达到134.6万台,期间CAGR有望达到41.90。

政策补贴力度加大,欧美充电桩建设进入加速期。在欧洲市场,自2019年起,英国政府宣布将投资3亿英镑用于环保交通方式,法国于2020年宣布将利用1亿欧元投资建设充电桩;2021年7月1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名为“fitfor55”一揽子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主要道路每隔60公里就有1座电动汽车充电站;2022年来,欧洲各国家更是纷纷出台具体政策,包括对商用充电桩、家庭充电桩的建设补贴,补贴力度约可覆盖充电桩的建设和安装费用,积极促进消费者购买充电桩。在美国市场,2021年11月,参议院正式通过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该法案计划投入75亿美元用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2022年9月14日,拜登在底特律车展宣布批准第一批9亿美元基础设施方案资金,用于在35个州建造电动汽车充电站。且自2022年8月起,美国各州纷纷加速对住宅和商用电动汽车充电桩给予建设补贴,加快落实充电桩的建设。家用交流桩单站补贴金额集中在200-500美元;公用交流桩补贴更高,集中在3000-6000美元,补贴金额可覆盖40-50购桩充电,大力促进消费者购买充电桩。政策刺激下,预计未来几年,欧美地区充电桩将迎来加速建设期。

(2)复合集流体

复合集流体规模效应显著。复合铜箔中由于减少了铜的使用,经招商电新团队测算,相较于传统6μm铜箔,原材料成本可降低40以上,若考虑以后基膜可用国产基膜替代,成本降幅可能达到50。不过由于复合铜箔制备工艺更复杂,设备投入、制造费用更高且在产业化初期生产良率较低,当前复合铜箔综合成本高于传统铜箔,但若考虑大规模量产化后良率、效率的提升,理想状态下,复合铜箔成本有望比传统铜箔降低20-30,技术成熟后可能形成大规模替代。而对于铝箔而言,铝金属成本低,占比较小,复合铝箔成本会高于传统铝箔。复合铝箔对传统铝箔的替代更多考虑的会是性能方面的优化,如铝箔毛刺问题,提升能量密度等。

多家公司签订首张订单,复合集流体进入大规模量产前夕。6月20日,双星新材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12月完成首条PET复合铜箔设备安装,随之产品送样下游客户,经客户反复测试验证,并于近日获得客户的首张产品订单。6月29日,万顺新材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万顺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超薄铜膜项目自开展以来,已多次送样下游客户,复合铜箔产品经客户测试验证,于近日获得了客户首张复合铜箔产品订单。这两笔订单标志着复合集流体正式走出实验室,进入量产化阶段,今年有望实现向“5-10”阶段的跃升。

(3)TOPCon

TOPCon电池转化效率更高。N型TOPCon电池在PERC的基础上更换为N型衬底,少子寿命更长,增加隧穿氧化层及多晶硅层,降低载流子复合,同时配合SMBB等减少正面遮挡,实现效率的显著提升。从理论转化率看,TOPCon电池转化率理论极限值在28左右(背面钝化27.1、双面28.7),显著高于PERC型电池的24左右。从产业实际转化率看,TOPCon电池转化率更高,且提升速度更快。以CPIA口径统计,2018年来TOPCon电池效率提升3个百分点,同期PERC提效幅度为1.4个百分点,PERC电池在周期中后段接近理论极限,提效进程明显不及TOPCon。目前TOPCon量产效率与理论极限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提效路径也更为明确。

TOPCon电池全周期发电量更高。N型TOPCon电池双面率可以达到85,较PERC70左右的双面率明显提高,折算至综合效率端大致形成1pct左右的效率优势。同时由于N型衬底少子寿命更长,受杂质影响小,同时基本上消除了硼氧复合造成的LID,TOPCon组件首年衰减优化至1,年衰减幅度较P型明显减少,且弱光表现更好,温度系数更优,提升全生命周期发电量。

TOPCon电池仍在不断优化。从效率端看,据招商电新组统计,2022年初量产TOPCon效率电池端在24.5上下,考虑封损后组件效率22左右,至当前领先量产TOPCon电池端效率达到25.5,组件端效率23上下。温度系数由0.3优化至0.2x上下。从成本端看,几个主要的成本增量,银浆耗量、设备投资、硅片厚度都在优化:1)银浆耗量由130mg降至100mg上下;2)设备投资由单GW2亿下降0.4-0.5亿;3)硅片厚度由150μm降至当前约130μm。

TOPCon电池需求即将爆发。2021年PERC市占率约91,2022年降至88,而N型份额由2021年3提升至9,N型电池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根据招商电新组估计,2022/2023/2024年N型组件出货渗透率为20/40-45/60-70,N型组件将呈现确定性增长趋势。随着成本端的逐步下行,性能更加优异的TOPCon电池溢价不断爬升,N型组件全球接受度大跃迁,TOPCon电池有望成为下一代光伏的主流技术路线。

(4)光刻胶

容大感光光刻胶批量销售的实现,加快我国光刻胶产业发展。3月4日,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博康信息化学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伟表示,将提出关于在半导体领域加速国产化替代步伐,建设自主可控产业链的建议。在国产光刻胶这条赛道上,徐州博康已实现“单体——树脂、光酸——光刻胶”产业链全覆盖。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徐州博康完成中高端半导体光刻胶材料产品的国际化销售,逐步建立起了全面自主可控的光刻胶供应链。3月7日,容大感光在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上表示,公司的干膜光刻胶、显示用光刻胶、半导体光刻胶等产品已经面向市场实现了批量销售,部分产品已进入核心客户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干膜光刻胶、显示用光刻胶、半导体光刻胶等产品的销售将会是公司未来业绩发展的驱动点,未来随着公司募投项目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将迎来新发展阶段。

日美韩厂商仍垄断高端光刻胶市场。按照下游应用,光刻胶分为半导体光刻胶、面板光刻胶、PCB光刻胶,其中关乎纳米级元器件良率的半导体光刻胶技术壁垒最高。随IC集成度提高、线宽缩小及半导体产品多样性持续提升,半导体工艺的升级对光刻胶分辨提出更高的要求,光刻胶波长相应由紫外宽谱向g线、i线、KrF、ArF、EUV方向逐步转移。在高端光刻胶领域,东京应化、信越化学、住友化学、JSR等日本厂商具有较强先发优势,CR6占据份额超过90,市场集中度高。

光刻胶作为半导体产业的核心材料,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尤为关键。我国光刻胶国产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上游树脂单体、光明引发剂等原材料高度依赖海外进口、测试验证设备光刻机资源紧张等。从具体各品类国产替代情况看,目前我国g线、i线胶国产化率最高,已突破10;而高端领域的KrF胶、ArF胶分别初步实现量产和完成自主技术突破,且已量产的KrF胶料号覆盖种类依然较为单一。随着我国光刻胶工艺研发逐步推进,打通底层原材料供应渠道和如期完成ArF下游验证导入的本土光刻胶厂商有望率先享受国产替代红利。

(5)POE胶膜

N型电池放量与双面玻璃组件占比提升带动POE胶膜需求。一方面,由于N型电池/组件效率、寿命等较PERC有大幅提升,材料工艺选择也有差异,尤其薄硅片、低银耗等造成N型电池对于表面应力、酸碱度更加敏感,对胶膜要求更高,相比传统EVA胶膜,POE胶膜更为适合。随着以Topcon为代表的N型电池的放量,下游POE胶膜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根据CPIA统计,双面组件渗透率不断提升,从2017年的2.0提升至2022年的42左右,未来还将继续增加。单面组件主要使用EVA胶膜,而双面组件使用共挤型聚烯烃复合膜EPE(EVA-POE-EVA),双面组件出货量提升亦将带动POE胶膜需求。

POE胶膜的上游POE粒子尚无国产能力。POE胶膜进入壁垒相对较小,胶膜生产企业向上游企业购买POE粒子后,进行造粒、搅拌混和、挤出、切边收卷等几个过程,绝大多数步骤是物理过程,资产较轻,属于配方型工艺。而POE粒子有茂金属与α-烯烃两大壁垒制约,准入门槛极高。我国目前没有POE粒子生产能力,进口依赖程度高。从我国进口数据来看,我国POE胶膜进口量与金额不断增长,5年内进口金额增长超200。从我国POE进口来源企业来看,基本被美、日、韩三国公司所包揽。

核心技术产生突破,POE胶膜即将迎来国产替代。α-烯烃与茂金属催化剂是阻碍POE胶膜国产化的两大壁垒,目前我国均有较大进展。中国石化、鼎际得在茂金属催化剂领域有所突破,卫星化学1000吨α-烯烃已于今年4月中试成功开车。在核心技术突破的背景下,多家厂商已布局POE粒子产线,将在未来2-3年内集中放量。受益于国产替代带来的量增价减,POE胶膜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3、“5-10”阶段产业投资机会:智能驾驶

智能汽车是“5-10”阶段的代表产业之一,电动车30的渗透率是智能汽车的基础。2019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4.7,受政府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提升驱动,以2020年为拐点,渗透率迅速攀升至2022年的25.6,2023年已经达到34.2。我们认为2019-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的“1-5”阶段,即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上半场,而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则是电动车的智能化提升,即“5-10”阶段。2023年以来,电动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根据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