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成都高新区:以国际视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16/6/12 8:38:38 浏览:2005

本报记者崔彩凤报道

获批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成都高新区一直积极跟踪探索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4年11月,在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中,成都高新区总体排名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2015年年初,成都高新区发布经济增长数据,其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产业增加值1178.2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3亿元,同比增长16.2。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保持第4位。

在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后,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成都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成为我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作为被科技部确定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六家试点园区之一的成都高新区,我们创建中国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信心、决心,也有底气。”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范毅说,创建的过程就是一个提挡升级的过程,就是一个汇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的过程,“获批只是一个新起点,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永远在路上”。

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创业

根据国务院批复要求,成都高新区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全面提高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把成都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

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2650家,同比增长58.26;注册资本572.49亿元,同比增长21.35。其中,新增内资企业12532家,注册资本554.76亿元;外资企业118家,注册资本17.73亿元;新增各类科技型初创企业760家,总量达到5079家;新增孵化面积7.5万平方米,总量达到149.5万平方米;新增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161家,总量达到889家。

数字增长背后,是一套具有推动力的创新创业机制在支撑。

“在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作为省、成都市创新发展的引擎,成都高新区2015年推出和实施了新的改革创新措施,推进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大力支持创业创新,有力提升了区域的宜业宜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副局长孙秀蓬说。

2015年,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研究拟定了成都高新区“创业十条”支持创新创业,设立创业扶持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创业载体打造、创新型孵化器引入、创业服务平台搭建、创业活动开展和氛围营造等。此外还启动了高新众创空间建设,积极打造创业天府旗舰。

“今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高新区南区天府软件园F区建设方案,着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新型孵化器群。”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主任李岗介绍。目前,成都高新区已与YOU+公寓、36Kr、赛伯乐投资集团等国内外知名新型孵化器达成初步协议。

“我们还深入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宣讲,吸引大学毕业生前来创业。今年1-9月,成都高新区新增大学生创业项目146个,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106家。”李岗说,“我们还启动了1300平方米的O2O大学生创业汇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可聚集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家。”

据悉,接下来,成都高新区将继续做实“创业天府·菁蓉汇”活动,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打造创业要素密集、创业主体繁荣、创业平台高效、创业服务完善、创业文化浓郁的具有成都高新区特色的创业体系,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我们力争今年年底前引入创新型孵化器10家,引进各类科技创业企业500家以上、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00人以上。”李岗说。

在引进人才,激励创新创业的同时,成都高新区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在四川省率先推行“三证合一”改革,开展“一窗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成都高新区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推行集群注册,支持打造众创空间,优化政务服务,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政策支撑和发展动力,让社会投资创业热情进一步激发。

据悉,自今年1月4日发放四川省首张“三证合一”营业执照以来,截至9月30日,成都高新区共为535家企业办理了“三证合一”登记。成都市高新工商局今年牵头制定的《关于深化企业登记行政审批改革提升“一窗式”服务的意见》,配合将成都高新区具有本级审批权限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一窗式”服务通道,设置导办窗口,实行对外“一窗进出”,全程代办、同步审批,极大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

孙秀蓬介绍,接下来,成都高新区还将继续落实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探索电子营业执照,采取一系列培育和发展市场主体的举措,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比如,支持“个体转企业”,支持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等。

梯度培育体系全方位服务企业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将人才吸引到成都进行创新创业只是增加园区创新活力的一小步,如何培育其发展壮大才是关键。为此,成都高新区整合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库、火炬统计数据库、企业上市培育数据库、成都市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数据库等企业数据库资源,建立了一套梯度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服务。

“我们参考国家中小微型企业划型标准和成都市中小企业培育类型标准,结合成都高新区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将园区内企业按照年销售收入指标分为五个梯度进行分层培育”,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鲜荣生介绍,这五个梯度分别是:年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为“大企业大集团”;年销售收入在4亿-10亿元的为“提升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在1亿-4亿元的为“小巨人”企业;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1亿元的为“成长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的为“拟上规”企业。

鲜荣生说,本着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宗旨,成都高新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以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为培育标的,即重点培育工商、税收和统计关系在成都高新区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以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企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与现有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业企业等孵化培育体系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可从多个层面和维度推动企业在壮大规模的同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规范治理水平”。

据悉,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企业“梯度培育库”累计新增重点培育企业70家,其中,新一代产业企业40家,生物产业企业8家,高端装备产业企业5家,节能环保产业企业13家,生产性服务业企业4家,重点培育企业总数达到1582家。新增上市企业5家,上市企业总数达26家(其中战略性20家),约占成都市上市企业的一半,四川省上市企业的1/4,其中企业9家,占四川省一半;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8家,总数达30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8家),占成都市的70,四川省的47,挂牌企业数在国家高新区中名列第五。

“成都高新区企业培育已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良性发展格局。”鲜荣生表示,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区围绕梯度培育体系,着力从整合资源、锁定目标、重点扶持等方面对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和金融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为成都高新区推进“三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提供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和后劲保障。

为给园区企业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今年9月25日,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与电子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联合打造电子科技大学(一校)与成都高新区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一带)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示范区——“中国硅谷”,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同时,双方将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周边,联合打造以“+”为核心,集教育实训、孵化转化、加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据悉,双方将在八大领域构建长期校地战略合作关系。

一是打造“合创空间”。双方计划在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打造面向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新——成电前孵化器”;打造面向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新——成电种子孵化器和加速器”,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提供载体支撑。

二是合作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双方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内共同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中心载体,重点围绕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等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快推进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成果在成都高新区区域内产业化。

三是合作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旁,双方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承接孵化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并吸引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入驻。

四是合作共建科研设备共享平台。电子科技大学整合校内科研仪器设备资源,与成都高新区共同打造面向大数据、智慧信息系统、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云计算、网络空间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面向成都高新区内企业开放服务,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五是合作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定期发布科技成果及项目,开展对接活动。电子科技大学鼓励校内科技成果优先在成都高新区内转移转化;成都高新区鼓励园区内企业受让电子科技大学具有较大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熟技术或成果,支持电子科技大学科研机构进驻园区,促进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在园区进行孵化、转化。

六是合作开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利用成都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同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成都高新区将电子科技大学纳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范围之内,并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科技金融、科研间接费用列支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七是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学院。汇集人才、项目、资金和导师等资源,面向学生和有志创业的各界人士开展培训、实战、孵化等培训,培养创业者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其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梦想舞台。

八是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成都高新区和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国内外知名机构,联合发起成立“高新——成电创新创业孵化基金”,推动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成果在成都高新区区域内转化。

创新金融模式推动企业科技创新

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近年来不断加强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探索出“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梯形融资模式,出台有效措施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支持。

而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撑”的思路,进一步升级梯形融资模式,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有效助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开放创新示范区和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三区一极的进程。

据悉,在探索完善梯形融资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成都高新区以金融产品链的打造为重点,联合银行、、担保、金融平台等各类机构,逐步试点推进“银政保、担保+期权、P2P、信用保证保险、企业互助担保、去担保、投贷联动”等债权融资创新模式,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贷款融资产品创新,从融资模式、贷款成本、抵质押物要求、贷款流程、贷款额度、服务企业阶段等不同方面,打造一系列差异化又相互补位的系列债权融资创新产品。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帮助园区内3000余家企

[1] [2] [3]  下一页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