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外资外贸提质。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施“泛欧泛亚服务商”引育计划,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开展“千团万企出海”行动,创新仓单融资、订单融资等金融产品,一般贸易占比提高至25。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建设数字服务、文化等国家出口基地,建好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发展海外仓、保税维修、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15以上。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支持外商在蓉投资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项目,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机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8。
主动服务市场主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支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积极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大力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开展产融对接活动200场以上,滚动发布城市机会清单,支持民营企业共享城市发展机遇和红利。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举措,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负面清单”,高效运营12345亲清在线,健全完善助企热线、蓉易办、蓉易享、蓉易见等企业服务平台,旗帜鲜明为企业站台、为企业家撑腰,用政府服务的真心坚定企业发展的信心!
(二)聚焦双核引领双圈互动,加快推动重大战略成势见效。主动在融入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找定位、作贡献,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成渝极核城市带动作用。
四化同步建好“示范区”。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坚持信息化引领,加强工业互联网、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1.5万个,强化超大城市海量数据要素集成应用,打造网络强市、数字成都。坚持城镇化带动,提升城市新区承载能力,支持郊区新城有序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功能转移,新培育1—2个全国百强县。坚持农业现代化固本,持续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全国种业强市,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突出公园城市先行先试,办好第三届公园城市论坛、第六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聚焦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深入开展理论创新、经验研究、案例总结和标准制定,形成一批可视可感、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引领带动建强“都市圈”。全面落实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发展动能更加充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建设成资S3线和成眉S5线,开工建设成德S11线,加速推进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加快建设天眉乐等6条高速公路,共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高快速路为支撑的“1小时通勤圈”。打造高能级产业生态圈,高水平共建“两轴”“三带”,规划建设成资协同开放走廊,加快建设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推动设立同城化产业发展基金,做强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向都市圈全域延伸覆盖,建设医疗协作共同体,开展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持续推出成德眉资政务服务“同城化无差别”受理事项清单。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加快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完善科技平台、资源服务共享机制,推动科创券互认互通、统一兑付,提升3个协同创新中心运营质效。深化与省域经济副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合作,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五区协同共兴。
联动联建打造“经济圈”。深入推进“1 5”合作协议,强化成都与重庆主城区、成都都市圈与重庆都市圈的规划对接、政策衔接和功能链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两地枢纽机场互动、航线资源共享,深化中欧班列合作机制建设,共促西部陆海新通道扩能提质,协同推进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铁路扩能改造、成渝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建设,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完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生物医药等产业协作体系,协同建设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合推进智能机器人、工业软件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加强成渝绵协同创新,共建西部科学城。推进城市服务功能互联互通,深化外债便利化试点,协同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进社会公共政策互联互通,强化教育、医疗、应急等民生事业领域合作,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作用,深化“一家亲”,下好“一盘棋”,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三)聚焦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打造产业发展新的“四梁八柱”。
全力建设制造强市。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1 1 6”政策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9.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补制造、强设计、扩封测、延链条,增强新型显示、智能终端、先进存储产业竞争力,提质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持建好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成投用成都屏芯智能制造基地,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推动汽车产业向智能网联和新能源转型,强化封闭测试和车路协同试点,鼓励企业导入新能源车型,增强航空航天整机制造、核心零部件生产、产业配套、运营维修等能力,提升轨道交通整车装备、机电系统、检测运维等制造能级,加快培育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争取布局国家药械审评西部分中心,加快引进重大创新药创制基地二期,力争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10。前瞻布局元宇宙、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新领域新赛道,打造中国“绿氢之都”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打造“工业上楼”示范点位20个,深化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开展“亩均论英雄”评价,“一地一策”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中工业用地占比稳定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扎实开展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价值延伸,建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开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快递末端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申建国家级科创金融、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化数字人民币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积极争取金融牌照,优化要素市场,推动北交所设立区域性基地,用好北交所直联机制,培育上市公司15家以上。促进总部型、平台型企业聚集,建强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引进企业总部35家以上,培育专业楼宇30栋。推动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高品质发展,完善社区24小时生活服务,打造23个高品质一刻钟便民生活示范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深入落实田长制,加强耕地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新建高标准农田33万亩,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10万亩,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增长。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质建设天府现代种业园,全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持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强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集中居住区治理,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数字乡村建设等工作,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努力让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活品质无差别,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提升发展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域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14以上。实施“千企数改升级”行动,强化“5G 工业互联网”协同运用,建成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00个,力争上云企业达到10万户。主动服务“东数西算”战略,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提速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深化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发展云计算、网络安全等数字产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分别提升至1000亿元、700亿元。
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构建“5 N”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培育“四链”融合型高能级链主企业26家。实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五年行动,制定制造业百强企业“一企一策”培育方案,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做强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实施项目50个以上、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加快聚集专业中介机构,壮大专业化招商引智队伍,建强产业联盟,引育专业化技术交易转化平台和技术经纪人,整合一流产业资源、打造一流产业生态,为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厚植肥沃土壤!
(四)聚焦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落实新型举国体制,在更大范围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城市发展。
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支持在蓉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建设,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动成都大学高水平发展。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支持市属高职院校“双高”建设,加快建设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工程和普通高中扩容提质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增加学位8万个,加快培育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培养“四有”高素质教师队伍。深化“双减”试点,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统筹推进社区教育、继续教育、老年教育、特殊教育,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建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电磁驱动聚变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高水平运行天府实验室。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开展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探索“学科 产业”创新模式,支持重点产业链与实验室结对合作,推动校院企地联合打造创新平台30个以上。深化“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建成运行成都科创生态岛、成都科学馆,支持办好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
强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政策措施,加快形成创新活动风险共担、创新成果多方对接、创新转化全链条加速三大机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强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