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都有这“四招”

发布日期:2020/7/20 7:26:50 浏览:34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成都有这“四招”

潇湘晨报

发布时间:07-1520:33潇湘晨报官方百家号

如何扩大城市的世界影响力?15日召开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有了发展目标。

成都提出,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定位,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作用,以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式增强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以塑造未来城市新形态推动转型发展,以培育城市品牌新标识扩大世界影响力。

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式增强区域综合承载力,成都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塑造人城产融合共生的未来城市新形态。

具体有哪些操作方式呢?

——优化未来城市空间体系。

打破行政区划与传统城乡结构,探索构建“大都市区——区域城市——功能区——新型社区”四级空间体系。

建设网络化大都市区,全域统筹布局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加快实现由大城市向大都市转变。

推动区城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撤县(市)设区,探索推动经济关联度高、地域相连的区(市)县共同构建区域城市,健全内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等协同机制,提升各区城城市协同水平和能级层次。

推动功能区建设,以TOD建设引领片区综合开发,打造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囤“多圈合一”的城市功能区,加快形成全域功能区体系。

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细化“社区——街区——地块——建筑”空间间尺度管控策略,打造满足各类人群行为方式和价值选择的社区场景,筑牢未来城市形态底部支撑。

——强化国土空间利用管控。

建立“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加快编制增存并重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立空间留白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支持建设用地资源向重点区域倾斜。

强化国土空间格局治理,完善五大功能区差异化资源配置和治理策略,全面提升区域空间协调治理能力。优化立体空间利用,依托核心水网湖系打造独具魅力的滨水空间,形成沿江沿河生态人文保护发展轴,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深化低空开放试点。探索建立容积率跨区域转换和有偿转移机制,强化交通枢纽周边存量用地功能复合化利用,持续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强化人口规模调控与引导,提升郊区新城和城市新区人口密度。

——优化城市空间开发格局。

按照“筑城兴业、品质聚人”加快东进区域整体成势,推进天府奥体公园等九大片区综合开发,构建“航空 ”全域航空经济生态圈,积极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和走向世界的未来之城。

按照“创新赋能、生态表达”推动南拓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推进“一源双核四带”生产力布局,提升片区城市化建设整体水平和高端产业发展能级,打造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新引擎,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公园城市典范。

按照“提质增效、绿色成长”推动西控区城转型发展,探索“产业功能区十特色镇 川西林盘”发展模式,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具备高端绿色成长基因的生物经济示范带,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按照“全向融通、立体链接”推动北改区域高水平开放,全面加快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建设,促进适欧适铁适港产业互动发展,推进金青新彭一体化发展,打造“以贸促产”开放型经济发展大港区。

按照“业态迭代、利益平衡”推动中优区域有机更新,推进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积极发展都市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高能级高品质生活城区。

——深化产业功能区建设。

坚持以产业功能区创新要素配置方式,探索推进产业功能垂直升级和水平融合,加快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加快打造高品质科创空间,充分整合产业、技术、品牌、市场服务,打造产业资源集聚平台与价值创造平台。

打破产业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边界,推动传统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中发展区转型升级为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间。

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强化产业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完善标准化厂房、货运专用通道、网络数据中心、分布式能源系统等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形成集聚科研平台、投资企业和运营企业的比较优势。

聚焦社区人群需求偏好强化生活场景建设,合理布局商务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和生态场景,发展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产城一体城市公共空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赵荣昌编辑田莉校对王鹃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最新成都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