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规划沙龙在汉举行院士专家分析武汉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发布日期:2016/5/19 3:28:37 浏览:1365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谋划未来产业与空间布局,是支撑武汉市赶超、转型、实现远景城市目标的基础,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对产业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市场配置、产城融合、绿色生态均提出新的要求。

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在编制《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时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市委政研室共同参与,多视角开展支撑专题研究。

日前,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重大专题——《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全国专家评审会在汉召开。会后,由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主题为《城市创新与活力——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产业·大咖汇”沙龙,多位国内政策、规划、经济领域的顶尖专家从产业战略选择、城市空间布局、武汉在长江经济带的作为、供给测经济改革下的武汉机遇等方面,为武汉未来发展勾画蓝图。

武汉首要考虑区位优势转化问题

为了解武汉市产业发展历史,研究产业发展与市场作用的规律,邀请武汉大学开展《武汉市产业发展历史研究》。纵观武汉产业发展历史,产业的兴起与繁荣与是否能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关系紧密,码头和铁路的兴起带动了不同时期武汉产业的繁荣。对于这座占据中国经济地理“天元”的城市,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并将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量是武汉市产业发展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其一。

其二,历史也显示武汉产业兴衰与经济腹地发展有紧密联系。明末清初,武汉九省通衢,九省皆为其腹地;开埠以后,长江水道和京汉铁路更是将武汉腹地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甚至通过航运延伸至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这些时期都是武汉产业发展的高峰。其三,晚清时期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发展也是武汉产业繁荣的里程碑。

武汉将成全国区域经济第四增长极

区域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十数年国家核心发展战略。在区域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为构建支撑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武汉市委政研室开展《新经济时代区域协同下武汉市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全国产业空间布局的宏观层面提出武汉成为全国区域经济第四增长极的目标,建立“两业并举、三通优先、四制为本”的现代产业体系,中心城区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金融业、流通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先行区,交通运输业要构建“1 8”都市圈交通运输体系,商贸物流业要打造武汉都市大商贸物流圈,金融业要构建武汉都市大金融圈。

新城区突出抓好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以农产品深加工、涉水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主体。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要带动“1 8”都市圈县域中小企业发展,涉水产业要构建沿长江和汉江涉水产业带,机械电子产业要加强与都市圈地区合作做大做强做优,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强对周边地市的辐射引领。

发挥临水优势布局高端产业

“产业·大咖汇”规划沙龙现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表示,现代国际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往往在临水景观方面做得很好。如果武汉临水利用得不好,城市被长江、汉江分割,整体性就会很差。

陆院士举例说,香港很大,地形很分散,但是香港给人家的印象是整体性很强。这是因为维多利亚湾以南是湾仔一带,北面是九龙半岛,最主要的金融商贸高度密集于此。上海整体性也很强,黄浦江在陆家嘴和浦西之间,虽然有南北、东西之分,但水面利用得很好,城市核心区靠近两岸,也很漂亮。

武汉两江四岸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汉口沿江有一定布局,还是比较分散,可以参考美国的华尔街、英国的金融城、上海的陆家嘴,发挥临水优势布局高端产业。

武汉也要加强城市的整体性,加强作为世界大城市的中心形象,企业家和规划师要把水景利用起来,让武汉的水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

5年内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

武汉市委政研室从我市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了构建我市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短期目标是重点抓投资、抓制造业支柱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向创新型驱动转型,用5年左右时间,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石化、轻工家电等制造业支柱产业为核心,积极运用“互联网 ”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向中高端升级,争取在2020年迈入全国制造业第一方阵。

长远目标是抓创新、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再用10-20年时间,加快构建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支柱型新兴产业为核心的新兴产业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中心;推进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家电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首要任务是提高武汉吸引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陆百甫称,中央已明确提出将武汉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市要集群众的意志把规划做好,然后约束大家遵守规划。

发展战略是规划的灵魂。武汉要选准产业,而且是前瞻性强的产业。陆主任称,过去我在底特律机场看到3分钟起飞一架飞机,可前两天我又去了,衰败得一塌糊涂,马路边很多地方长草了,产业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太大了。

最关键的还是城市吸引力问题,其中人才是重点,武汉科教实力是全国第三,但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大学生留在武汉越来越少,比例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应该把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考虑。

陆百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

武汉将在长江中游起引领作用

东湖高新应成为“中央智力区”

创新驱动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动力,为更好地培育创新型产业、优化创新型产业布局,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创新型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律研究》。

武汉市产业发展愿景定位为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重要集聚地和发源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型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国家参与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主力军。

武汉市应重点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的新技术模式(如智能机器人、新型显示、3D打印等)、“从制造到制造 服务”的制造业服务业相融合的新业态(如卫星导航、车联网、智慧医疗等)、“从服务到服务”的跨界融合服务新形态(包括互联网金融、云计算、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等)。确定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工程设计、地球空间信息、动漫优势、创意设计、新媒体12类产业是武汉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创新型产业。

在空间上形成“一主多点、众星拱月”的空间布局,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时代的“中央智力区”,在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区形成若干散点创新空间。围绕武昌等科教资源密集的城区,推动校区、企业、社区与政府间创新合作,从单一科教功能的空间单元向创新功能主导的创新空间转变,发展文化创新型产业;以汉正街国际金融中心区、武汉中央商务区——建设大道金融聚集区、华中金融城金融聚集区、临空港经济片区、武汉新港片区等为核心,形成服务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将沌口汽车产业发展区、吴家山都市产业发展区等作为武汉在近中期推进的战略性产业集聚区试点区域,明确科技创新的主导目标,予以重点培育和建设,打造科技新城和未来经济增长新动力。结合老厂房改造、历史文化建筑再利用等,围绕小型科研机构、核心研发企业,推进散点创新空间的蓬勃发展。

“在中国能够把东部中部西部贯通的、发展条件最优越的、发展潜力最大的地方就是长江经济带。”

在国家发改委原所长肖金成看来,武汉未来在区域中应该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这需要武汉发展高端产业,产业结构要进行调整,要把低端的产业向周边转移,产业链要向周边延伸,不仅仅是规模更大,而且是质量更强。

“我给武汉的建议归纳为‘三集主义’。”肖金成指出,“三集主义”就是集中发展、集约发展、集群发展。集中发展,是我们的城市不能搞得稀稀拉拉的,不能蔓延式发展;集约发展,是要把城市的地下空间和空中利用起来,停车场等设施要放在地下,不能搞平铺式的;集群发展是指产业,整个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产业可以向周边延伸,零部件可以在周边生产,武汉主要搞科技研发、高科技产业。

肖金成国家发改委原所长)

供给侧经济改革下的武汉机遇

中国进入新经济时代,解决经济下滑的问题,手段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条就是和产业联系起来,未来的经济发展已经不是总量的问题,是新常态下的结构问题、效益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勇称,武汉面临的也是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既然是结构调整,怎么用先进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这是产业结构的存量调整;在存量调整基础上还要做增量调整,考虑高新技术怎么发展,战略型产业怎么发展。

通过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首先要做的是把落后的产能淘汰掉,武汉是老工业基地,这对武汉来说任务艰巨。比如武钢的转型,目前世界上的精品钢大概有20多万种,中国只能生产8万种,还不到一半,这就是未来的发展空间。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规划所要考虑的。按照国家规划提出来“1 4”高新技术产业体系,“1”是信息和网络产业,“4”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先进装备生产,武汉在这些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刘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破解“有产无城”,打造“产城融合”

产业规划不是简单做工业园区

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需要相配套的城市功能支持,“产城融合”是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趋势,邀请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开展《基于产城融合的武汉城市空间研究》。

研究显示,“产城融合”特征表现在产业选择要与城市发展定位、功能结构相匹配;产业发展需具备活力和潜力;产业、交通、空间要协同发展;产业空间载体的多元混合利用;通过注入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融合以及宜居宜业的环境。

对四大开发区产城融合质量进行评估并给出引导建议: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现阶段“有产有城”,城市化程度和产业发展程度较高,建议进一步保持既有优势,进一步加强公服配套设施,满足多样化需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现阶段“有产无城”,重点需加强城市功能的完善,包括提供多样化的住宅,完善公服配套设施等;临空港开发区现阶段“有城无产”,需加强产业优势,拉动产业人口,消化存量住宅;阳逻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产城较弱”,先从产业层面培育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活力,再求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公服配套。

看不同城市的地图可以发现,产业发展不同,城市空间的差异很大。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京祥举例说,底特律是钢铁制造业的城市基底,和中国的很多城市很相似,大街坊、宽马路、绝对的功能分区;旧金山是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它是小街坊、密路网、非常适宜步行,尽管这个城市高低落差很大,但都是最适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

张院长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通过城市规划预测武汉未来具体会发展哪些产业,但规划人至少可以做到以下几点:制定负面清单,明确排除掉我们不需要的产业;了解不同的产业,尤其是创新型经济偏好什么样的空间形态;规划要通过营造空间适宜的形态,为城市所需要引入的产业做积极的准备。

规划不是简单地塑造视觉美丽的空间,必须把资源利用、环境提升、功能完善、业态转型、社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业规划不是做工业园区,很可能是和生活居住、创新创意、消费结合在一起。浙江一些特色小镇就颠覆了传统产业园形态,而是选在风景非常好的地方,这是产城融合的创新。

张京祥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好的产业规划如同为凤凰筑巢

[1] [2]  下一页

最新武汉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