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6/4/13 3:04:43 浏览:1437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也是多重国家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黄金机遇期。市政府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工作方针,积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要践行“五大理念”,实现“五大提升”。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规模质量同步大提升

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在于创新。我们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打造武汉经济升级版。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亿元。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为核心,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与创新创业人才结成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实施“创谷”计划,做实做强武汉未来科技城、融科智谷、岱家山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园区,让众创空间遍布全城,掀起千军万马争创新、铺天盖地竞创业的热潮。到2020年,聚集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武汉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型航天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壮大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汽车、石化、食品、家电等现有支柱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推动汉派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3D打印、石墨烯材料、氢能等未来产业,构建“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衔接、持续升级迭代的产业体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临空制造业聚集区。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万亿元。

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鼓励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支持O2O、B2C、C2B等新型商业业态健康发展。突出科学定位、总部优先、功能提升,加快建设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中央商务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汉口沿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努力建成国家物流枢纽、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世界设计之都。

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民营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放管服”并重推进简政放权,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奇葩证明”,建立行政权力事项取消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推广“行政审批3.0”改革,推动设立区综合行政审批机构,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智慧城市,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深入实施《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增强大数据、云计算等城市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 ”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智慧政府工程,建立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的政务公开服务体系,提供线下线上智能化、平台式服务。

(二)坚持协调发展,强化统筹兼顾,实现整体发展水平大提升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性、系统性,统筹地上地下,统筹老城新区、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相互衔接,实现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协调统一。一座城市,既要看脸,也要看气质。我们要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彰显品质、打造经典。

深化“1 6”城市空间格局体系规划。促进主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功能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主城区严格控制在三环线以内,“三镇三城”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三环线内城中村改造任务。新城区要规划先行、建设有序、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加快形成规模适度、职住平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全面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同时,在规划建设区注重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高铁瞄准“350”,推动建成武汉至西安高铁,推动规划建设沿江高铁和武汉至福州、武汉至杭州高铁,争取武汉至青岛、武汉至贵阳高铁纳入国家高铁中长期规划,全面形成“米”字形高铁网,打造全国高铁中心;建成光谷火车站,尽早启动建设新汉阳站,谋划建设高铁机场站。航运瞄准“645”,积极参与推动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初步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500万标箱,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基本完备。打造重要门户枢纽机场,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4500万人次,谋划第二机场选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90公里。

实施“畅通工程”。新建成13条轨道交通线,每年通2条地铁线,实现“主城联网、新城通线”,到2020年,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400公里,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铁城市”。建成环射成网、循环连通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适当加密、规划建设连接二环三环、过江越湖快速通道,打造二环内30分钟畅通圈,建成四环线,推进外环东绕,打造市域快速交通圈。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建设百年市政设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应对极端天气,切实提升排渍能力,加快解决城市渍水。推进雨污分流,完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系统。根据老城新区不同特点,科学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规划实施“特高压靠城、超高压进城”工程。统筹优化管道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各类燃气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抓紧补齐建筑垃圾消纳、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危险固体废弃物规范管理等短板。推进城市管理升级,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突出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为支撑,生态小镇、新型社区蓬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通过采取“五个一批”等措施,确保2018年现有扶贫对象全部脱贫。

深化文化五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文明城市提升工程,增强武汉自信,强化认同感,增加获得感,共享荣誉感。

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功能区。建设琴台中央文化艺术中心,加快青岛路片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形成以琴台—龟北区域为一核,以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和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两带的文化功能空间格局。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彰显知音文化、盘龙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等历史文化魅力。扩大琴台音乐节等文化名片的国际影响。实施重大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办好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批重大国际赛事,打造文化体育休闲之都。面向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重振汉派传统文化雄风,培育新潮文化汉军。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扩大城市影响。建设国际化交流平台,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开展“全球营销”,讲好武汉故事,树立武汉形象,传播武汉声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武汉成为世界的武汉、令人向往的武汉!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武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提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进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保护好武汉的蓝天碧水净土。

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全面划定基本生态保护边界。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高效集约使用,对生态底线区实行严格保护。根据不同特点,分别对一环、二环、三环、外环、“六楔”和放射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生态功能、提升绿化景观;同步建设四环生态林带。形成“两轴五环、六楔多廊、蓝绿织城”的多层次城市生态格局。

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资源有限、循环无限,我们将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和经验推广,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动钢铁、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控碳,发展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兑现碳排放达峰承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崇尚自然之美,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编制实施“拥抱蓝天”、“拥抱绿水青山”行动方案。实施城市蓝网工程,加快构建大东湖、金银湖等生态水网,中心城区、新城区建成区湖泊实现全部截污,全面建成三环线内湖泊公园。优化提升“两江四岸”江滩生态环境,打造百里滨江画廊。实施城市绿网工程,新建1300公里的绿道系统,编制实施全市446个山体保护规划,实现“绿满江城、花开三镇”。采取“八禁”和“推广、优化、转型、提升”系列措施,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实现优良天数逐年上升、污染天气逐年减少,基本消除内生原因产生的重污染天气。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各位代表!绿色是万象之元,生态是万业之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让大武汉呈现更多“高颜值”的碧水蓝天。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互利合作,实现国际化水平大提升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内陆城市扩大开放新路径、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优势,把武汉打造成面向世界的内陆开放高地。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构建多层次开放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中部归集中心,拓展武汉至中国近海、东北亚、南亚等近海近洋航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作用。努力把武汉打造成联络“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经济外向度。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内陆外资密集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2020年,进出口总额在201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

完善开放功能环境,建设中部国际化服务中心。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取设立湖北(武汉)内陆自贸区。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拓展国际大通道,国际直飞航线通达五大洲。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和办事机构。推行国际标准、规则、标识,优化国际化环境,办好各类国际展会。建设国际医院,增加国际学校和国际型社区。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大提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政府工作的成就感建立在市民的获得感上,推进民生保障升级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加快建设

[1] [2]  下一页

最新武汉SEO
  • 【黑马早报】董宇辉回应被说架子大;罗永浩宣布直播04-17

    来源时间为:2024-03-28作为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的重要活动,《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27日在成都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

  • 湖北联投保租房公司04-17

    来源时间为:2024-04-142024年3月21日,由中国企业评价协会、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中指信息技术研究院中国房地产TO……

  • 武汉新增公交50为新能源建4005个充电桩04-16

    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后,武汉市提出至2015年在全市推广应用1.05万台新能源汽车,并于去年出台9条优惠补贴政策,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最……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