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上海SEO > 正文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17/11/25 12:49:20 浏览:874

来源时间为:2017-06-16

2017年5月26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沪经信推〔2017〕275号)。通知全文如下:

各区经委(商务委)、科委(信息委)、有关企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大力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战略,我委组织编制了《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落实。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5月26日

上海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大力推进上海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战略,按照中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三五”规划》精神,依据本市《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期间,上海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95.54。

1、两化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调查数据显示,本市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重点环节信息化、数字化工具普及与应用进一步深化,有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在研发设计环节,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已达到65.5。其中,大型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72.9,中小企业达到63.3。在生产制造环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达到45.5。其中,大型企业为50,中小企业为44.5。

2、企业信息化应用不断走向深化

信息技术在上海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企业主要业务环节的信息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绝大多数大型骨干企业已实现业务信息化全覆盖,部分企业开始推进各环节信息化系统集成以及与上下游企业间业务协同。多数企业开始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率达到50以上。

3、两化融合相关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两化融合相关产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显著优化。2015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2747.64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1;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753.49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已突破6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2015年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产量2.11万套,比上年增长23.1。新型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新业态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6452亿元,约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10左右;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逐年降低,“十二五”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45,下降率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二,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在能耗监控环节实现数据化管理。

4、两化融合综合支撑体系持续改善

“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不断推广,8家贯标试点通过达标评定,由48家试点企业、3家服务机构、1家评定机构和多家全国或地方性服务机构多方参与和协同推进的工作推进格局日益健全。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政策法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上海机器人产业联盟”、“工业云创新联盟”、“大数据产业联盟”等组织;完成三批共30家智慧园区试点单位认定,杨浦科创中心、“浦软汇智云”等孵化平台,漕河泾开发区、市北高新园区等“智慧园区”建设发展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上海两化深度融合取得巨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企业两化融合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盲目性和投入动力不足问题较为普遍,特别是部分国企因绩效考核等体制原因实施信息化改造意愿不强(目前全市企业信息化投入占比仅为0.3),部分行业短时间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入产出比不高。二是基础支撑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如工业软件、信息基础设施、工控安全等工业互联网相关领域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互联网化转型。三是开放共享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有待形成。支撑跨企业协同和组织创新的公共平台、面向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较为缺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如CIO)制度及社会支撑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企业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不足。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持续、快速、融合发展,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上海产业转型创新、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进入攻坚期,全球卓越城市建设起步。把握产业发展“互联、智能、绿色”新趋势,促进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经济转型,是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1、新兴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国际产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以“大云物移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工业科技不断涌现,这些新兴科技推进产业不断融合创新,导致全球产业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以数字竞争力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竞争不断加剧。美、德、英等发达国家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工业2050战略”,不少发展中国家依靠低成本加速吸引国际投资,围绕抢占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愈演愈烈。

2、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供给结构优化需求迫切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出口放缓等挑战,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不断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纷纷承接产业转移。全国产业版图的调整优化对产业升级提出新的要求,“十三五”时期亟须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改善产品品种结构,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

3、上海启动新一轮创新发展,两化融合面临难得契机

未来五年,上海将深入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确立的战略,同时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继续推动智慧城市和信息经济发展,启动全球卓越城市建设。上海两化融合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加快新兴信息技术在产业各领域的高水平渗透,提升产业的创新力、竞争力和辐射力;通过“互联网 ”促进产业的区域协作与国际合作,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国内外产业体系。

三、指导思想、推进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上海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两化融合支撑能力,促进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发展,以“融合、创新、开放、协同”为主线,助力构建信息经济蓬勃增长、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推进原则

1.市场主导、政企协同。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但更突出市场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两化融合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2.分类施策、整体提升。针对不同企业、行业、区域两化融合发展基础、阶段和水平差异,形成方法科学、机制灵活、政策精准的分类推进体系,推进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3.自主创新、产业互动。将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发展相结合,但更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加快新型产业体系培育。

4、跨界融合、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领域由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加强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互动。

(三)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本市初步形成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创新体系,各主要产业的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两化融合综合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上海两化融合发展综合水平指数达到105以上,成为国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全球先进“智造”高地。

——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力。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基于互联网 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网络制造、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快速发展,建立30个工业互联网示范样板工厂,培育300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项目,形成3个实践示范基地、10个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标准、试验验证、人才培训及安全检测等),建设100家标志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争创2-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涌现出2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集成服务商。

——技术创新能力。企业利用新兴信息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5,形成20家智慧园区示范单位;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5,关键工序数控化达50。

——资源集聚与利用能力。加快上海平台经济、绿色经济发展,本市企业的全球资源集聚、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精细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5万亿,新建20-30个工业云服务平台、3-5个工业大数据平台;本市各重点用能企业数字能源解决方案普及率达到90以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相较2015年下降40。

——综合支撑能力。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安全防护能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能力显著提升,4G与5G用户普及率达到90以上,千兆接入能力覆盖率达到95以上;以“大云物移智”等新技术驱动的信息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自评估、自诊断企业数达到1000家,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数突破100家。

附表:两化融合“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四、主要任务

上海网络推广

四、主要任务

以网络

[1] [2] [3]  下一页

最新上海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