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6/12 14:20:39 浏览:289

来源时间为:2023-01-16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4日

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在四川成都考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特别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2018年4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又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公园城市建设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路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行动。

2021年9月,按照深圳市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共同组织编制《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本规划既是践行公园城市建设新理念、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新范式的实际行动,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重大举措。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指导下的专项规划及行动计划,规划范围涵盖全市(不含深汕特别合作区)陆域1947平方公里和海域2030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规划目标和建设策略面向2035年,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时限为2022-2024年。本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统筹指导深圳公园城市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空间治理和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形势与条件

第一节发展基础

一、资源禀赋

(一)深圳独特的区位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山海城相依、半城半绿的山水格局。深圳地处南海之滨,珠江口东岸。全境属珠江三角洲,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多数地块属于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平原和台地地形约占总面积的78。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深圳市蓝绿空间总面积约为1016平方公里,超过陆域面积的50。原生性和半原生性山体60余座,孕育了繁茂的南亚热带特色森林,形成独特的山地自然景观。河流短小众多,呈网系发育,流域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河流310条,大小湖库168座;主支干河流如网状般向城区渗透,深圳河、茅洲河、龙岗河、观澜河、坪山河等较大河流水系成为城市的重要生态廊道,提供了优美的滨水景观。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类野生动植物超过3000种。

(二)深圳海洋资源禀赋优越,海岸地质地貌景观极具价值。全市拥有约260公里长的海岸线,50处自然沙滩,51个无居民海岛和岛礁。大澳湾、鹅公湾、杨梅坑等海域分布有珊瑚礁,典型海洋生态系统重要保护对象包括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大亚湾水产资源等。东部地区拥有独特的海蚀地貌,大鹏半岛海岸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位于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的七娘山火山穹丘、大雁顶火山通道等地质遗迹,以及鹿咀伏鲸崖等稀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和科研价值。

(三)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深圳集海防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等当代文化于一体;拥有大鹏所城、南头古城、观澜古墟、沙井古墟、东纵司令部旧址、赤湾炮台等历史人文遗迹,以及沙头角中英街、华强北科技时尚文化街区、华侨城创意文化街区等当代特色文化街区。

二、已有成就

(一)规划引领城市空间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1982年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基于原特区依山面海、东西狭长的自然地形特点,确立城市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布局;在1986、1996和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下,城市空间发展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形成了深圳独具特色的半城半绿、山海城相依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空间格局。各功能组团相对独立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区特征;组团间由自然山体、河流和防护绿带隔离,避免建设无序蔓延;绿色隔离空间逐步演化成为重要的公园和游憩空间,对保育深圳独特的自然山海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深圳公园城市建设基础良好。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全市约50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空间进行严格管控;之后又将24的重要生境划为自然保护地,初步实现生态网络连通山海生境和都市家园,有效保障了城市生态安全,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构建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三级公园体系,现已建成各类公园1238个,初步建成“千园之城”;建成各类步道2843公里,花景道路60条,花漾街区222个。市民健康休闲活动广泛开展,公园文化季、百公里步行等活动形成品牌特色,各类生态产品供应水平与市民福祉稳步提升。

(三)深圳宜居环境建设取得众多荣誉。深圳高度重视宜居环境建设,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第二节挑战与问题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多年来,建成区范围从建市之初的3平方公里拓展到9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33万人增长到1768万人。目前,深圳人口密度高达8800人/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地盘、高密度、超大型的现代化都市。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始终面临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仍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和问题。

一、城市面临多重生态风险挑战

深圳密集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扰动和压力,整体生态景观破碎指数不断升高,结构性绿地之间的生态连通不足,生态空间呈现孤岛化和破碎化趋势,生态廊道连通功能亟待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较大挑战。河流水体质量整体处于轻度污染等级,河道生态基流不足,淡水生态系统脆弱。海岸带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和地面沉降、极端气象灾害增加等风险,海洋生态系统突出问题集中于西部近岸海域,深圳湾和珠江口海水水质较差且呈富营养化。

二、公园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和山海资源价值未充分彰显,景观风貌资源可达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海岸线与城市生活的联系有待加强,山海资源的特色价值未充分体现;西部滨海公园布局有待进一步完善,东部优质沙滩、海岛、海岸资源未充分利用,可达性不佳。

(二)生态游憩空间布局不均衡,设施可达性连通性有待提升。目前全市公园500米服务半径居住用地覆盖率为78,盐田、光明、福田、罗湖整体较好,坪山、宝安、龙岗、龙华相对较差。全市有17个街道的人均公园绿地不足3平方米,龙岗、龙华、福田、宝安“短缺”街道相对较多。从整体空间来看,现状公园存在分布不均衡,公园绿道连接度仅50,公园网络连通性和步行可达性有待提高。公园城市建设面临着人均绿地资源少、不同区域绿色生态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生态游憩空间品质与功能有待提升。

(三)游憩服务设施供给与市民的多样化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公园游憩服务功能相对单一,与科技、人文等体验活动结合不够充分,难以满足高质量、人性化、多元化的市民需求。部分公园建设重景观轻生态,人工建造过度,自然野趣不足。观景眺望设施较为匮乏,特色人文资源尚待进一步挖掘。部分公园设施人性化、功能丰富性和特色品质有待提升,如自然野趣体验、户外露营场所和设施、儿童游憩和体育锻炼空间不足。

(四)部分绿化美化建设项目统筹存在不足,建设运维理念模式有待改进和优化。深圳为南亚热带滨海城市,夏季时间长,部分道路、公园绿化遮阴效果欠佳。部分花景、花境建设项目后期管养维护成本较高,不利于节约利用水资源。城区绿化建设项目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有待进一步与道路、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等相结合,强化统筹规划建设,完善管理机制,节约建设资金。绿化建设管养未充分考虑道路安全、防洪避灾、节水、运维成本等。此外,公园城市项目建设和运维管理需要更广泛的公众参与,有待进一步调动社会团体、市民群众等参与公园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节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深圳作为国家寄予厚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生态基础。通过空间结构与布局优化调整,有效促进生态空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按照可持续发展先锋的定位要求,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思维、更长远的谋划,推动“千园之城”的高质量发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圳图景。

二、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新要求

深圳需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园城市。新加坡、伦敦、波士顿、纽约和中国香港、上海、成都、杭州等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表明,亲近自然已成为公园城市建设的共同目标和特色。伦敦提出建设更绿、更健康、更具野性的国家公园城市;新加坡提出建设“大自然中的城市”;成都提出建设“人、城、境、业”的公园城市;美国阿帕拉契小径成为全民共建的世界步道。

未来公园城市呈现六大发展趋势,一是更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建设应顺应自身水系、山脉等自然资源特征;二是更系统连通,通过网络化游憩系统,提高公园城市便捷性、可达性;三是更公平共享,为市民提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更融合复合,注重公园和城市在空间与功能上的深度融合;五是更以人为本,完善各类服务设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六是更韧性高效,尊重自然规律,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高质量发展要求,牢牢把握“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和“双改”示范等重大历史机遇,争当可持续发展先锋。统筹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打造人居环境,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助力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目标,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

二、规划原则

(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坚持绿色低碳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与修复公园城市的生态绿色本底,促进蓝绿生态空间与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高效融合。

(二)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求。

(三)综合统筹,多方参与。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以系统性的思维,统筹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加强部门协作,力避重复建设。鼓励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形成多元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四)创新引领,节俭高效。针对当下绿化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解决路径;建设节约型公园城市,量力而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第二节规划目标与指标

一、规划愿景

建设山海连城的公园深圳

(一)营造更安全韧性、自然野趣的山海生境。

(二)建设更公平共享、便捷可达的全域公园。

(三)打造更丰富多彩、多维立体的全景城区。

(四)趣享更健康友好、充满活力的绿色生活。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至2035年,全面建成“山、海、城、园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深圳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