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SEO招聘 > 正文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5/31 12:58:37 浏览:5894

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阿房宫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以“面向全省、连接周边”为目标布局区域级枢纽,完善西安城东、航天城等区域级客运枢纽,新丰、引镇等区域级货运枢纽,提升对全省和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面向都市、服务组团”为目标布局都市级枢纽,提高内部交通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按照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6小时到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目标,构建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加快西安地区客运专线建设,重点建设西安至成都、银川等客运专线,推进西安到武汉、西安到重庆、包头经西安到海口等客运专线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高铁覆盖面,形成西安与外部交流的快速客运通道。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城际铁路建设,通过提高城际铁路联通能力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合作。开工建设西安至阎良等3个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西安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争取在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推进重点开发区域间的城际干线建设。

建设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在现有以西安绕城高速为核心的放射状路网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形成环绕大西安都市区的新环线。改扩建高速和国省干线公路,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实施西咸南环线、西汉高速(河池寨至涝峪口段)和西禹高速(西安段)改扩建工程;实施国道210、211、312、344一级公路改建项目,续建国道310、108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国省道300公里,实现国省道过境连通。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新改建主要县道300公里实现二级化,改造乡道500公里实现三级化,村道硬化2000公里,提高行政村通车率。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按照“港韩加密、丝路连通、周边成网、洲际突破”的原则,继续拓展国际航线。到2020年,形成连通国内外120多个城市250多条航线网络,其中国际(地区)航线50条,年航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30万吨,初步形成集运输、观光、预警救灾、空中救护多功能为一体的航空运输体系。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

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拉长轨道交通线网,以轨道交通布局引领城市组团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三号线一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及六号线一期5条线路,开工建设九号线(临潼线)和六号线二期,力争开工建设七号线、八号线(环线)、十号线和十四号线,轨道交通基本实现成网运营。

建设市域快速路网。建设阎良区快速通道工程、西户快速通道工程、凤凰大道接市区道路工程三条快速通道。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咸南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太白路、朱宏路和二环路全程高架工程,建设连通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路系统。实施一批城市快速路建设项目,建设提升一批对外高速公路连接线及外围组团联络通道,建设提升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加快打通市内断头路,优化解决一百多个堵点。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按照“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围绕服务社会大众,打造综合交通五大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智能云计算中心,形成综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交通行业通信“一张网”,推行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实现基础数据共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实现运行监测、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跨方式、跨地域、跨行业多级联动。建设综合交通支付结算平台,整合城市综合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跨交通方式间支付结算。整合各类交通方式的信息资源,建设综合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以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邮政货运信息为基础,建设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货物运输组织高效,衔接便捷。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方向,推进出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整出租车和专车利益格局,适时研究出台专车管理办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都市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立自行车道、步道、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建设。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主体、微型交通和慢行交通为延伸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

第二十七章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与地上空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功能协调、安全便捷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市政管网的运行质量与管理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建设地下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

完善智慧西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西安”建设,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布局,推动光纤到户,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提升移动宽带速率,建设“宽带西安”。建设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加快接入网、城域网、无线宽带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进110KV、330KV、750KV电网改造及建设工程,形成网架坚强、容量充裕、调动灵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都市电网体系;重点推进建设第二气源、外环高压管道、城市输配管网完善工程、关中环线第三门站、LNG应急调峰站、LNG/CNG加气站、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港务区、西安北客站、航天基地等分布式能源站。建设超洁净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洁净煤热水锅炉、朝阳门供热站改扩建项目,实施周至县集中供热、临潼区集中供热项目。

加大给排水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形成多源联网、安全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快构建黑河水库、李家河水库、引汉济渭、泾河引水等地表供水为主,地下水源供水为辅,沿山峪口河流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及环卫公共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扩建、新建污水处理厂2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8.6万吨/日。新建污泥无害化处置厂6座,日处理能力1500吨。新建再生水利用管道88.6公里,日增再生水利用量10万吨。

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建设10座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处理厂,建成2—4个垃圾焚烧发电厂,新增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8000吨,建筑垃圾日处理能力600万吨。

第七篇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城市文化新风尚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着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巩固和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十八章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社风、民风建设,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做好修史修志、家训校训、乡贤文化的研究推广,组织开展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活动。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程、秦腔艺术振兴工程,深入开展“尚德西安”、“诚信西安”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建立典型评选表彰机制。出台《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奖励办法》,积极开展文明区县、文明镇(街办)村(社区)、文明单位及道德模范、文明家庭、文明青年、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评选、奖励和宣传工作,营造崇尚先进、学习楷模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激励作用。

第二十九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健全市、区(县)、街(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成全市中心城区15分钟文化圈、乡镇30分钟文化圈。提高市图书馆和档案馆、群众艺术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服务承载力,整合基层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广播室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优化儿童成长社区环境。推进文化设备配送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现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力争到2020年,全市图书(文化)馆80达到部颁一级标准。100社区建立妇女之家工作阵地,90以上城乡社区建立儿童友好家园,新建居民小区设立儿童活动场所。

健全公共文化供给体系。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谋划群众艺术节、阅读文化节等活动,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文化服务机制,推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文化馆(站)年均组织各类群众文体活动1000场,千场戏剧惠民工程每年演出场次增加至1500场。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丰富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构建网上图书馆和方志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推进公益性数字出版产品免费下载、阅读和使用,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共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的对接、反馈机制。依托红五月音乐会、夏日文化广场、秦腔电视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丰富活动内容。

第三十章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

加强文化精品创作。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学美术精品创作,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建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基金”,扶植推出一批“大戏、大片、大剧、大作”,实施“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全方位展示西安元素和文化内涵,全面提升西安软实力。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加强大遗址考古发掘调查、本体保护、展示利用、安防监控等工作,实施汉长安城、丰京、阿房宫、杨官寨、姜寨、建章宫、栎阳城等重点遗址保护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力争更多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名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加快建设一批博物馆和方志馆,完成第二轮修志工作和区县年鉴全覆盖。引导行业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健康发展,打造博物馆之城。

第三十一章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力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现代产业元素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断扩大西安国际、国内知名度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平台。进一步盘活历史遗产、整合文化资源,打造国际文化节庆交流平台。巩固和发展一批对外宣传阵地,积极谋划丝绸之路文化论坛、长安之窗等文化交流平台。鼓励文化机构与国外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外设立办事机构。积极利用西安领事馆资源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统筹卫星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传播通道。

积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城市的交流往来。开展中韩“石榴花之春”文化旅游交流活动,鼓励秦腔、文学陕军、长安画派等文化品牌走出去,策划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文化艺术博览会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最新SEO招聘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