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SEO招聘 > 正文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6/5/31 12:58:37 浏览:5883

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到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电子商务。加快京东西北电子商务基地、苏宁云商西北地区电子商务基地、国美电器集团西北电子商务及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电子商务的综合配送能力,提高快递行业服务水平。建设以西安电子口岸为依托的西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推动面向社区服务、都市农业、城市旅游、商贸零售、文化出版、建材家居等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电子银行在线服务功能,建立电子商务信用服务数据共享机制,打造全国一流、面向民生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打造5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50个电子商务示范乡镇,50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到2020年,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5。

健康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体育健身、心理健康、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和健身美容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设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推进秦岭北麓健康休闲产业带建设,在渭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打造西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推进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健康服务,重点发展针对提高社区人民身体健康管理品质的智慧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健康检测系统、健康云服务平台等。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左右。

第九章加快农业现代化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县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培育3—5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做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抓好秦岭北麓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一批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园区推行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00个,其中省级园区36个,核心园区50个,总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值超过60亿元,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单位面积产值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

推动农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新农村现代网络物流,重点抓好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易结算系统、交易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策、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全市镇村网络全覆盖,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互联网 现代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十章推进产业业态和模式创新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西安互联网骨干网的区位优势和网络支撑优势,加快推进九大“互联网 ”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创新能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到2020年,初步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 ”发展新模式。

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支持汽车、输变电、节能环保、数控机床等领域的企业,加速由设备提供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才优势,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推进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向企业)创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作等新业务、新服务,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型经济。鼓励市内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研发、营销等资源,积极推动市内中小企业与西飞、陕汽、比亚迪、三星等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以“众包模式”20推动协同创新。支持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实施消费转型升级工程。积极培育信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广泛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创建活动。完善消费政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大幅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出台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指导性意见。

第三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抓住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推进计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军民融合创新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手段,深入推进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同步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十一章推进军民深度融合

加快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省、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推进机制。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开展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试点。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军民融合统计考核体系,开展军品定价和税收制度改革,申请建立军工发展国家补偿机制,试行军工单位军转民项目决策权改革,探索和完善支持民参军投资制度改革。

加强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健全信息发布和共享制度,整合西安地区现有资源,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编制和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建立重大科研生产设备共享机制。鼓励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用行业产能用于军品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的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军工资产合理流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军民两用试点,争取放开空域管理,申建西安蓝田通用航空机场,开放临潼窑村、户县等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共用。

推动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完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提供军工科技成果发布、推介、对接、转化、投融资等方面服务。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选择和支持一批民口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国防科技创新载体,加快航天动力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军工项目优先在本地发展,力争民品产量占比达到80。以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增民参军企业150户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

第十二章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改制进行改革创新,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院企分离,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加大股权和期权激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建立技术集成和工程化中试孵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合作机制,围绕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多种手段,引导本地企业通过开展境外投资并购、技术重组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力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开展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提升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配套产业园区,优化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益,在电力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测井和卫星应用等领域,设立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合作专项。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研发机构共建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性适用人才。

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申建一批国家战略布局的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大科学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专项。在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围绕西安在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等领域的创新研发优势,聚集优质科技资源,争取国家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重大产业链技术难题,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园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十三章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入落实西安市政府《关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以企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千家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小巨人,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科技与草根创业融合,全面落实国家商事制度改革,放开创业市场准入,激活全社会创业活力。

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努力构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双创载体300个,使用面积2200万平方米。继续支持高新、经开、航天、航空依托园区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新技术和“互联网 ”理念,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开展特色创新创业,努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及后备梯队。大力支持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曲江文化科技创业城、西户科技创新园建设,重点推进碑林与腾讯、曲江与北大产业园、高新区与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最新SEO招聘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