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西安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时期。《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阐明“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适应引领新常态
开创发展新局面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市情特征,客观研判发展环境,牢牢抓住和用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历史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两块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主要指标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5810.03亿元,年均增长10.9,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进2位,顺利实现争先进位。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10778美元左右,达到中等收入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1114.6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50.91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794亿元,年均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2项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23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城市1落户西安,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调整为3.8∶37.3∶58.9,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实际提高4.8个百分点,支撑作用凸显。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53.5,较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渭北工业区成为工业发展新引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4.67亿元,年均增长12.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占GDP比重达到16左右。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推进顺利,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43.88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7提高到11.1,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电子商务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全面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积极开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三年行动计划2,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和就地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进。“科技企业小巨人”、技术成果交易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较“十一五”提高5.3个百分点。荣获“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获批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3,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扶持政策,全市共形成各类创业载体150家,入驻小微企业超过1.7万家,形成了类型较全、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动力。简政放权扎实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分四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12项。全面取消由市本级规章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工商登记原有112项前置审批事项精简为27项,房地产项目审批图章由228个减少到64个。完成“权力清单”编制,保留各部门行政许可项目225项。全面推进“三证合一”5,5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8.7万户。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试点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西纺集团与五环集团完成重组整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流转土地56.3万亩。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如期完成,政府工作部门由43个减少为40个,人员编制精简10。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学区改革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取得重大进展,“西安港”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港6,“长安号”7实现常态化运营,西安综保区、高新综保区获批并封关运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8。国际友好城市增至27个,国外驻华机构增至8家,5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9。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欧亚经济论坛。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世界500强企业落户146家,全国最大的外资项目三星电子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美元,是2010年的2.3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53.2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建投资是“十一五”的1.7倍,建成区面积达到522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城市片区改造稳步推进,完成了86个城中村、33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26万人。建成李家河水库等重大供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7万吨。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48处,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座西安南750KV、4座330KV、57座110KV变电站,新增110KV变电容量364.1万千伏安,供电能力大幅增强。新增供气量34.37亿立方米,主城区气化率达到99.5,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5和100。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南门地区综合改造等78项市政项目建成,新建公共停车位2.8万个,3万余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流量接近100万人次,3、4号线建设加快。互联互通能力显著增强,通航线路达到269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36条),旅客吞吐量达3300万人次,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27公里。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任务超前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0以上。立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划定保护区“四至”界限。森林覆盖率达到48,较“十一五”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水生态建设工程,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初步形成“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水生态格局10,全市生态水域面积达5.17万亩。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1,新建成开放公园30个、绿地广场678个,新增城市绿地1931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42.5。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治污减霾,拆改燃煤锅炉1243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3.2万辆,2015年西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1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统筹城乡获得新进展。按照“一类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大对区县的支持力度,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和13个重点镇12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布局,拉大了城市骨架。完成1571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市新建二级公路61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57公里,农村二级公路和行政村水泥路实现全覆盖,路网密度较2010年提高11.4。高陵撤县设区并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阎良区被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达到73。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一区三带七板块”发展格局,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344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0万亩,较“十一五”增加了1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社会民生呈现新亮点。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十项惠民实事”为抓手,民生投入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连续五年均超过80。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5.3,连续五年超过经济增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成保障房57万套,解决了40.1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52.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实现脱贫,9.4万群众通过移民搬迁搬进新居。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528所,实施49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3万学生,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社保连续提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电视、广播、社区文化等基本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13,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1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5。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机遇挑战并存,时和势总体有利于西安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前景广阔,“十三五”仍是西安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吸引制造业回归,培育实体经济,重构经济主导权。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增速在整体放缓中出现分化,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替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酝酿重构,大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博弈更加复杂激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率集约型,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虽然发展中不协调、不平稳、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西安具备追赶超越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国家战略对西安不断聚焦,西安在继续承接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政策叠加效应的基础上,还迎来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两大历史机遇。习总书记回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这一定位同样适用于西安。从西安肩负的历史使命、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空间、影响力及“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来看,西安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西安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城市价值的集中兑现期、争先进位的追赶超越期和新常态的适应引领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发展结构还不够优,存在工业规模相对较小、非公经济发展不快、经济外向度不高等问题;三是创新潜能释放不足,科教、人才、军工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四是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趋紧,人口、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五是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仍需持续提升,协调融合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切实加以解决。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西安发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