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SEO招聘 >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16/4/23 3:26:21 浏览:4175

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便于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体现特色的原则,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厕所、畜禽圈舍、垃圾集中堆放点等建设为内容,高起点做好村庄、民宅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因地制宜,科学编制《西安率先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方案》。继续实施“百村示范”、“重点小城镇示范”、“千村整治”、农村“广厦工程”,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15以上的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依据城镇体系规划,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分类指导,形成工业主导型、商贸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综合发展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巩固和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重点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按照“规模、效益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依照规划,新建、改扩建小学(含寄宿制学校)350个,使农村中小学布局更趋合理和科学。建设乡镇文化体育中心,其中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58个,在全市102个乡镇建设健身路径,实现每个乡镇均有一个文化体育中心的目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扫盲工程,解决716个自然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改扩建83个乡镇卫生院。完善相关政策,做好户县、高陵、临潼、长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在全市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强化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新建、改扩建街道、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82个。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享有养老、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程度和覆盖面,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技能培训,逐步建立、健全就业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农村节水灌溉、用水安全、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和农田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农村小城镇供水工程80个,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改造农田灌溉面积60万亩,保障农村居民生活和农田灌溉用水。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改造工程,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4580公里;完善路网结构,用二级公路连接重要集镇和发达经济区域,基本实现20分钟各相邻乡镇间相互直达并由各乡镇通达县境;全面改造县乡公路超龄油路,实现全市县乡公路油路化,平原区80的行政村出村路油(水泥)路化,村级道路土路砂石化。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十七章加快发展都市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优化调整农业结构

按照环城近郊圈层、远郊平原圈层和浅山丘陵圈层地理位置与资源分布特点,规划布局农业板块,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安全农业、品牌农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外向型农业、加工农业、设施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增加特色经济类种植品种和规模,扩点成线,聚块成带,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群。实施畜牧业转化工程,发展食草畜禽,重点扶持奶牛业。增加渔业品种,提高水产品质。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粮经产值比5: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40以上。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建设农产品基地。围绕优质粮食、畜牧、蔬菜、果品、苗木花卉、旅游观光等产业,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建设十条“万字号”产业带。新建50个标准化优质农产品基地。

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副产品加工、运销等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联合,发挥其加工增值、开拓市场、辐射带动农民的功能。“十一五”期间,培育11个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农村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适当扩大土地集中经营规模,吸引城市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和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管理。

三、完善农业服务体系

健全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减灾防灾体系及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病虫害防控、灾害测报、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务。新建农业科技示范园100个,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抓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作,搞活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农业信息网络,推进农产品网上交易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管理,强化种子、化肥、农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定、认证工作。成立10个区县级监测站,在30个生产基地、30个超市、1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成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点,加强日常性监测。

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推广“公司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到2010年,全市建立500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50个规模大、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组织的农户达10万户,带动农户40万户,争取实现40以上的主要农产品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

五、搞好农村扶贫开发

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中心,以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开发为着力点,实施科技扶贫、信贷扶贫、社会扶贫,彻底解决少数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迅速提高39万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对生存条件恶劣的4.2万人实施搬迁,完成280个扶贫重点村建设,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严格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开展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

第六篇科技教育和人才

实施“科教兴市”方略,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初步建成科技发展环境好、自主创新能力强、支撑引领作用大的创新型城市。

第十八章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

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和引领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线,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努力完善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初步建成功能较强的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形成技术联盟,开展应用创新和产品研发。以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和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围绕完善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链,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支持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加强优势产业的集成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加快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按照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思路,积极建设具有西安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模式,积极支持国家级西安交通大学科技园、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园建设,促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科技园发展。加快以高新区创业研发园为龙头的企业孵化器集群建设,在软件、集成电路、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一批专业孵化器。

培育自主创新重大产业化项目。以政府科技计划为引导,以产学研结合为支撑,整合优势资源,组织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增强科技与经济的融合。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十一五”高新技术重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布点,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二、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继续实施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融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青年科技人才创业、重大科技产业化推进、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推进、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技术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十大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加快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西安韦曲航天科技产业开发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级“863”软件和生物医药孵化器的建设步伐。筹划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聚集国内外生物资源,优化生物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引导生物产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示范、辐射和带动我市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构建我市“数字内容”产业基地,以网络游戏、3D动画制作、影音制作,互联网服务、移动内容、数字出版,数字化教育培训等为产业发展重点,依托我市在艺术创造、影视制作、软件开发等方面的科技资源优势,发挥集聚效应,从扶持做大单个企业转向构建产业集群,使西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数字内容”创意、生产、加工基地之一,创造我市高技术产业新的增长极。

三、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积极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引导、推动功能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在部分学科领域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研究与实验基础设施,为突破重大关键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奠定重要基础。

整合科技资源,支持和引导各大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与企业共建技术开发实体;继续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速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项目和课题为纽带,组织产、学、研共同攻关,帮助企业参与实施国家、行业和地方的技术创新计划项目,建立区域科技计划协调机制,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同创新、项目合伙创新、基地合作创新等。

发挥西安军工科技优势,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和产业的共享双赢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级西安军民两用产业发展基地建设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军转民、民进军、军民互动的新突破。打造军民两用科技型产业集群,军地联合进行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开发,推进军民技术与产业互动发展。

加快技术市场、专利事务、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科技评估、管理咨询等服务性中介机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全方位功能和阶层式结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培育骨干机构,打造特色和专业服务精品,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向机制市场化、业务特色化、服务专业化、手段标准化方向发展。

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文化素质

一、基础教育

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两基”实施水平。依法确保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努力降低辍学率,初中辍学率以区县为单位控制在2以下;全市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以下。城乡基础教育的校点经过三到五年调整和重点建设,布局更趋合理,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到2010年,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99.9%,初中入学率、初中三年巩固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到2008年,全市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在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达到《陕西省普通高级中学办学标准》;到2010年,建成20所市级示范普通高中,15—20所省级及其以上示范高中,60所普通高中基本实现教育技术现代化。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90%。

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建立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城乡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视力、听力和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到2010年,城区学前四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90以上,农村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70。

开展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学校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学习途径进行学历达标和学历、学位提高培训。到2010年,小学专任教师的85、初中专任教师的75%分别提高到大学专科和本科以上学历,10%的高中专任教师获硕士学位或达到研究生水平。

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积极支持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发展。挖掘高等教育资源潜力,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最新SEO招聘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