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SEO团队 > 正文

打造“三城三都”品牌聚力推进世界文化名城建设成势见效

发布日期:2023/11/9 12:45:40 浏览:35

来源时间为:2022-10-12

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润城化人,努力打造彰显中华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市积极服务文化强国战略,正以“三城三都”建设为抓手,主动创新作为,注重内涵重塑与品质提升,加快推动世界文化名城成势见效。

优化空间载体,增强城市文化氛围

坚持统筹协调、功能错位、优势互补、多维一体的“三城三都”空间载体布局,保护利用一批特色文化遗产,提档升级一批文化生活设施,孵化推动一批文化产业项目,规划建设一批文化地标,不断优化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

一是注重文化资源整合。制定《成都市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关于支持在城市核心商圈建设文化新地标的若干措施》等政策规划,构建包含历史名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非遗技艺在内的全域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体系。以古蜀文明、巴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文化IP为重点,加强天府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助力文化传承介质、文化平台和文化地标等信息在全社会、各领域互通共享和便捷应用。科学绘制“三城三都”地图,动态描绘城市文化的地段、地块与功能的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文化空间的整合利用,形成大众化、可扩展、跨平台的全景图。

二是突出特色空间打造。围绕推动“三个做优做强”落地落实,突出各区(市)县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城市文化空间差异化布局,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文博、音乐艺术、会展广告、竞技体育等重点领域,实现文化功能与经济功能的耦合。推动城市特色空间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特色文创产业园区评定为重要抓手,创建一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

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加强规划建设,不断增加博物馆、图书馆、剧场、体育馆、音乐馆、美术空间等文化设施数量,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针对市民需求扩大延时服务。加快推进天府文化公园、川大博物馆群等文化地标建设,完善城乡阅读设施体系,推进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建设全民阅读城市。立足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实践,创作推出一批镌刻成都印记、演绎成都故事的文化精品和“现象级IP”,策划开展一批富于思想引领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市民多元化审美情趣和精神需求。

壮大市场主体,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深刻把握文化建设的人本性、融合性,进一步壮大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传播者、消费者和广大市民的作用,持续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一是大力引育“领军型”文化龙头企业。发挥政策激励和引导作用,对“头部”本土文化企业开展“一对一”专项服务,重点培育一批新的文化上市公司,提升文化企业的行业示范带动作用。引进“链主”型文化企业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设计中心、孵化器,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集聚度。发挥成都文创、旅游、美食、会展业的“长板”效应,加快促进其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把握新兴赛事运动爆发式增长机遇,引进一批世界级赛事运营团队在蓉常态举办赛事和设立分部,力争打造体育赛事“独角兽”。

二是精准扶持“专精特新”文化创新主体。加大成都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对创新性强、成长性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及重点项目的“精准滴灌”。激发“腰部”文化企业活力,发挥其作为文化创新主体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小巨人”。强化新技术的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尖端文化装备产业发展,推动先进技术与设备在广播影视、广告会展、文化旅游、赛事演出等领域广泛应用。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等方式,实现资源有效配置,构建活力迸发、内生互补的产业生态圈。

三是充分发挥文化社团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社团协会组织中介服务、管理功能,推动行业自治、有序运营。采用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借助数字化技术,强化优势集成,盘活协会信息资源、数据资源和平台资源,促进行业共同发展。依托“三城三都”领域的各类行业组织,加快制定沉浸式文化体验、研学旅游、博物馆评价等相关业务和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加快形成更高质量的“成都标准”,更好引领文化产业发展。

构建文化场景,拓展城市消费空间

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场景,对文创、旅游、赛事、美食、音乐、会展等领域进行差异化场景营造,不断满足市民对文化设施、产品与服务的多元化、高品质需求。

一是打造传统文化焕新场景。挖掘凝练天府文化的场景元素、故事和产品,借助创意设计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沉浸式、互动式文化场景。开发“历史文化故居”、“非遗技艺赋新”等体验型文化消费场景,打造品质文化生活。推动博物馆与文创、旅游、艺术、会展等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展示 文化体验 消费场景”的综合性博物馆,深入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创新,打造云上在线展览、直播等“云消费”系列化新产品,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二是打造跨界跨领域融合场景。促进农商文旅体等产业内涵深化整合、外延融合带动,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锦城公园等布局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书店等文化设施,将传统休憩场景打造为文创休闲场景。结合天府绿道体系,植入音乐主题餐厅、文创书店、艺术展览、时尚美学等新业态,推动天府绿道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川西林盘特色,推动老旧房屋、乡村墙绘、景观小品艺术化改造,发展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链,打造活力乡村创意新场景。

三是打造新兴沉浸体验场景。推进高新技术的创新应用,着力打造文化与科技、旅游、会展、艺术、运动等跨界融合的新场景,重点发展全息情景营造、4K/8K超高清沉浸式影院、5G超高清赛场、数字光影艺术展、艺术感官餐厅等数字经济创新服务和产品。支持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举办沉浸式主题展,重点招引一批沉浸娱乐剧场运营企业,打造一批多元化沉浸式剧情体验主题娱乐场馆,策划推出一批有代入感、互动性强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开展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形象

采取国际品牌活动“引进来”、本土品牌活动“走出去”相结合,注重成都本土品牌培育、成渝区域品牌联动以及“三城三都”品牌互动,构建以世界文化名城为主品牌的城市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一是推动自主品牌活动“精品化”。深入挖掘成都特色文化符号,推出一批“成都历史”“成都设计”“成都智造”“成都服务”的活动品牌,从产品研发、宣传推介、渠道拓展等环节多点发力,提升成都自主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支持文化企业和专业机构举办成都国际音乐节、成都国际旅游节等,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专业典范的品牌文化活动。结合“食、游、购、娱、展、演”等领域特色,打造文化活动数字化展示系统,积极开发适应“Z世代”消费特点的文化活动,增强成都文化品牌活动的市场动力。

二是鼓励本土品牌活动“走出去”。建立常态化文化交流合作机制,提升本土文化品牌活动国际化的表达能力,强化活动与海外法律、文化的适应性,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加强与行业国际权威机构联系,推动成都企业、展会、赛事、场馆、行业组织等国际认证,促进成都品牌与国际接轨。持续办好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世界文化名城论坛·天府论坛、成都国际诗歌周等活动,提升活动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影响力。加强与国际会议研究及培训中心等研究合作,推动文化品牌、活动模式“走出去”,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三是推动国际品牌活动“引进来”。增强成都国际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开展重大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品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打造国家级国际交往承载地。提升主要场馆服务品质,利用场馆优势吸引更多优质国际展会、赛事、演艺落户成都。发挥行业组织和贸促会作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行业协会联系,吸引一批优质国际展商、赛事运营主体、演艺机构来蓉开展品牌活动。

加强国际传播,推动城市全球营销

遵循新技术条件下的国际传播规律,以特色文化元素、文化活动、文化IP为载体,创新海外传播渠道、内容与组织方式,增强国际传播能效,提升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国际知名度、显示度和美誉度。

一是构建国际传播的多元渠道。强化世界文化名城国际化传播,融入对外交流国家战略,构建境(涉)外媒体、海外社交账号、国际航线、户外平台等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加强与央媒海外渠道、海外华文媒体、中外文化交流机制化平台等沟通合作,提升国际传播抵达率。发挥成都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优势条件,在重点国际航线航班及目的地城市开展“三城三都”品牌宣传。联手传播能手在国际互联网上策划更多“看成都、游成都、拍成都、讲成都”的精品力作,传播更多成都声音。

二是强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供给。研究分析海外受众差异化“文化期待”,以成都美食、大熊猫、金沙遗址、诗歌等特色文化元素为载体,注重从情感维度上讲好、讲深“成都故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持续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实现从“广泛传播”到“精准传播”转变、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转变。充分利用在蓉举办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世界赛事活动等,强化议题设置能力,通过网络文学、视频、音频、游戏、动漫、电影等方式,不断增强“成都印记”。

三是丰富国际传播的组织方式。顺应国际传播主体多元化趋势,丰富国际传播组织方式,构建涵盖官方宣传推介、企业经济合作、民间交流互动、自媒体传播等在内的国际传播方式。聚焦“三城三都”各类文化活动和议题,打造“头部流量”,策划组织线上线下活动,邀请国际媒体,外籍美食、旅游博主等到成都采风,通过短视频方式“成都体验”,提升国际传播的生动性。积极引导企业、高校、智库、协会等主体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多维发出成都声音,提升“三城三都”国际影响力。

[责编:赵宇]阅读剩余全文()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新闻表情排行/开心0难过0点赞0飘过0视觉焦点

互联网之光”博览会

【乌镇镜像】当乌镇峰会遇上记者节

最热文章12345678910独家策划推荐阅读2023年11月7日,在云南昆明滇池(海洪湿地)湖畔,大批红嘴鸥已抵达昆明,给春城昆明增添了一道靓丽美景。2023-11-0815:292023年11月7日,俯瞰江苏省泰州市天德湖公园景色。2023-11-0715:352023年11月6日,浙江省金华市,工作人员对光伏设备进行巡视维护。近日,金华传化公路港第二期容量为2.91MW(兆瓦)的屋顶光伏成功并网,标志着企业“光伏+储能”这一新型小循环能源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的电力降本增效提供良好条件。2023-11-0616:192023年11月6日,在甘肃省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中,成群的天鹅、斑头雁等候鸟在这里休憩觅食。2023-11-0616:18近年来,当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公司 合作社 集体 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有机富硒鲜食玉米深加工产业,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2023-10-2613:162023年10月12日,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组织大型机车群对种植的20.61万亩大豆进行抢收,确保成熟的大豆颗粒归仓。2023-10-1423:36醉美阿尔山2023-10-0910:222023年10月8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楼宇、山峦、河流、道路与云雾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2023-10-0816:392023年,泰州市海陵区实施杂交水稻制种0.56万亩,预计可向市场提供水稻良种250余万斤。2023-09-1917:52在侗族村寨中,向来有“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的说法。这种特色是侗族人民长期在山区生活的经验体现2023-09-1516:49近年来,各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湿地公园的

[1] [2]  下一页

最新SEO团队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