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SEO团队 > 正文

山东财经大学优化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发布日期:2017/10/11 18:04:43 浏览:1046

来源时间为:2017-9-21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山东财经大学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为中心,认真做好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上级文件精神,以强化教学管理为主线,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以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一)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动摇,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尽可能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需求。

(二)以质量为主导

教学质量是检验教学管理成效的重要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近年来,学校在各项教学管理环节上,全力以赴抓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三)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努力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改革,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已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创新实验班管理暂行办法》,以学术前沿、高端应用、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以培养具有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组建经济学、金融学和会计学创新实验班。共有480名学生通过选拔,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2.“主修+辅修”培养模式。制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实行双学位、双专业教育管理办法》,实行主辅修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3.交叉专业培养模式。加强经管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培养的财经特色,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新闻学(财经新闻方向)等专业方向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4.国际合作培养模式。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现有与海外高校合作的学生访学项目20个、本科生双学位项目15个。

5.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校与浪潮集团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合作开办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服务外包方向)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金融信息化方向);与北京慧科教育科技集团合作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金融大数据方向),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作用。

6.校际合作培养模式。制定《学生国内访学管理暂行办法》,与其他高校优势学科建立联盟,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选派部分学生到山东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访学交流。2016年,与西南财经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学生、教师交流方面全面合作,派出53名学生到西南财经大学交流学习一年。

7.实施本科生转专业制度。制定《本科生转专业管理暂行办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自主权。近年来,共有1702名学生转到新专业学习。

8.开设专业方向班。根据产业发展和学生需求,开办了会计学(管理会计)、美术学(艺术金融)等多个专业方向班。合理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整合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形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9.实施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推免生制度是促进人才选拨方式多元化,扩大研究生招生单位自主权,加大创新人才选拔力度,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2018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推荐办法》,首次推免生74人。

10.深化学分制改革。以选课制为基础,允许学生灵活安排学习进程和学习内容,以学生取得的学分和学分绩点来计量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实行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以达到最低毕业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标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施跨学科跨专业选课,包括必修课、专业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可以任意选修。

(四)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针对不同性质课程和教学内容,鼓励设置教学特色课程,开设研究型课程、专题研讨型课程等;探索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加强案例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建构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积极建设网络学习资源,使学生可利用移动终端,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推进考核方式方法改革。鼓励教师改革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比例并规范平时考核的内容和计分方法。鼓励教师开展考试方法改革,对于一些非专业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性强的课程,采用开卷、技能测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一)科学设计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专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本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实施“特色名校工程”的意见》《本科生培养质量提升计划》等,全面推进专业建设规划的实施。

(二)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目标、原则、程序、内容等做出详细规定,有目标、有计划、有程序地进行专业结构调整。2016-2017年,教务处积极协调相关学院,成功申请增设精算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新专业,撤销国际政治等4个专业。截至2017年9月,学校共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61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37个,其他6个学科门类24个。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经管特色鲜明。学校将继续优化专业结构,计划到2020年,将招生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三)强化专业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学校不断强化优势专业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带动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2014-2017年立项建设10个校级重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项目30项(3个特色交叉专业、4个企业定制专业;2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21个人才培养目录外项目)。目前,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7个、省级应用型专业发展支持计划1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围绕各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并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本科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得以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近五年来,先后修订了2012版、2013版、2015版和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2017版方案中,进一步完善了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等四级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呈现出时代性、开放性、灵活性特征,形成了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构成的实践教学全程化体系,切实做到了“开课有计划,授课有大纲,调整有依据,违反规定有处理”,确保了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

以课程改革为基础

(一)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管理

学校制定了《山东财经大学本科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语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新开课、开新课管理规定》《通识选修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课程建设管理文件,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思路、目标、原则、标准以及课程建设的组织、内容、管理、评估等,推动实现我校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促进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计划

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并以此带动提高课程整体建设水平。2014-2017年,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33门(群),优化建设原有校级、省级精品课程121门,立项建设校级优质课程769门,立项建设校级教学团队32个。截至2017年,学校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6门、校级精品课程121门;建成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教学名师17人。省级精品课程均已建成课程网站

(三)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017年上半年,学校启动了通识选修核心课程的立项建设和通识选修普通课程的整理认定工作,立项建设10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且开课效果好、学生普遍评价高的通识选修核心课程,带动我校其他通识选修课程和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大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

以现有5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21门校级精品课程作为网络教学资源向师生开放,建有“网上课堂”栏目进行教学资源展示和师生交流互动。为弥补财经院校自然科学类通识课程资源不足,引进10门“尔雅”通识教育在线学习课程。

为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转变,2017年,学校引进超星网络课程平台。鼓励教师依托平台建设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引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师生合作研讨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样化混合教学模式,全面推动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学校每年组织“山东财经大学教学奖”,共评选出一等奖27人、二等奖61人、三等奖151人。通过观摩高水平的示范课,教师们受益匪浅,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2017年举办的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我校法学院张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聂秀山老师获二等奖,会计学院刘源、艺术学院袁慧敏、公共外语教学部杜明媚、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时玉敏4名教师获优秀奖,我校教务处获优秀组织奖。

(六)加强教材建设

制定《教材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材编写、选用、评估等工作,教材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学校已规划建设教材42部,有3部教材列入国家级规划教材。规范教材选用程序,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和学校规划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目前精品、新版教材的选用比例达到95%。

(七)以项目建设助推教学改革

制定了《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针对不同时期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2012-2017年,共立项建设省级教研教改项目38项,其中重点项目9项;共立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94项,评出校级教学成果奖66项;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以实践教学为载体

(一)强化实践教学内容

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大模块组成。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和自主学习能力等。专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发展。

通过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2017年,学校

[1] [2]  下一页

最新SEO团队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