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南京十三五规划纲要:加快交通建设

发布日期:2016/5/11 8:34:18 浏览:8103

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对接落实全省“八项工程”为主要抓手,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在“建设新江苏”的奋进之路上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第二节发展战略

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发展战略,深化拓展战略内涵。

——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全市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科教中心的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更加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的工作格局,着力集聚海内外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着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着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南京从人才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将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带动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南京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江南与江北协调发展、跨区域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协同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提升,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增强动力。

——绿色引领战略。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大节能减排降耗力度,着力推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绿色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南京发展转型升级的突出标志。

——全面开放战略。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协同推进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加快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公平、统一、高效的营商环境,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民生共享战略。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共享发展,鼓励创业致富、勤劳致富,着力增加公共产品和民生制度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第三节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初步展露出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的现实模样。

——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江北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以上,提前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基本确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地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52.5。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服务外包执行额年均增长10,境外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初步确立“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地位,城市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明显提高。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在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程中走在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2,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市经济同步增长,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左右。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符合标准的低收入人口全面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就业层次持续提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和健康名城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城乡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动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迈进,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达到23以上。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质量明显提升,城市空间格局和生产力布局更加合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更加科学,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备,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9。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长江经济带门户城市功能进一步健全。

——生态环境和宜居程度明显改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南京建设持续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持续增加,林木覆盖率达到30。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大幅提升,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基本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和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比例达到省定标准,基本实现污水全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

——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能力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个人品德显著提高,社会诚信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公众安全感保持在92以上。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分别达到98和96,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率先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省前列。

第二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第四章建设江苏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对接落实全省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广泛整合海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江苏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地。

第一节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路径选择和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促进创新资源进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企业、科技政策落到企业,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加快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独立研发机构研发投入超过400亿元,经认定的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到700家。

支持科技中小微企业发展。以新技术研发、新业态创造、新模式创新为方向,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小微企业“创新之家”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工程,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第二节构建新型产业研发体系

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专业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成果转化应用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导向,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落户,积极抢占现代技术和产业制高点。鼓励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室、研发平台、检测平台等技术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

专栏1重点建设的重大科研设施

南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依托南京未来网络谷等核心节点,开展量子通信、空间网络、物联网等试验,推动建设国家未来网络创新平台(CENI)。

南京固体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以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配位化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体,以多学科交叉为科研优势组建而成的微结构物质科学平台,为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项目的主要研究基地。

南京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依托东南大学,主要建设核心网络与互联技术研发中心、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研究中心、通信射频与天线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和通信协议与应用软件研究中心以及移动通信综合测试场。

南京土壤环境科学和技术国家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建立系列土壤数据库或信息系统,成为国家资源环境最重要的数据资料来源之一。

第五章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支持南京大学-鼓楼高校、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发展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园、南京财经大学现代服务业科技园、河海大学水利科技园、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高校创新平台,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行动计划,探索“互联网+产学研”新模式,支持南京通信与网络国家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进入高新区,设立新型研发机构。

第三节突破产业核心新技术

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构建国际化、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基地。实施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攻克工程,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采取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军民融合、成果等模式,组建15个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中国3D打印研究院、中科院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南京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研发机构提高公共技术研发服务能力,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引导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的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到2020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实施50个以上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项目。

第四节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通信网络、生物医药、液晶显示、智能电网、卫星导航、激光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和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麒麟科技创新园等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南京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在高新区建设一批专业科技服务基地。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创新内部管理、人才引进、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新南京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