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11-14
南京市按照交通运输执法新模式的有关要求,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执法模式,全面推广“五大试点”成果,以“一体化”整合资源力量,以“智慧执法”引领数字化转型,以“信用监管”提高执法质效,全方位提升交通综合执法治理效能,推进交通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图1:南京市交通运输总综合执法指挥调度平台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南京“一体化 智慧执法 信用监管”交通综合执法新模式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细化考核指标,科学制定建设任务,明确推进计划、责任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明确2024年底,建设形成一个指挥中心、一支执法队伍、一张监管网络、一套制度体系目标取得标志性成效。
(二)创新执法指挥调度模式。印发《南京市交通综合执法执法中心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初步建成集数据汇集、分析研判、监测预警、指挥调度为一体的综合执法指挥中心,统筹执法资源,通过调度一线执法力量“点对点”的指挥体系模式,构建“1 6 N”执法指挥体系,实现扁平化指挥、快速反应、有效处置,提高联动作战的指挥调度效率。
(三)创新执法巡查检查模式。推动电子巡查、车辆(船艇)巡查相结合,推进巡查计划科学化、巡查管理规范化、巡查手段智慧化建设,提升巡查质效。公路方面,制定出台《南京市公路路域环境路政执法成效评价实施细则》《电子巡查实施方案》《电子巡查工作规范》等制度文件,鼓励运用电子巡查方式对路域环境问题进行智能研判和分析,逐步实现电子巡查全覆盖。水路方面,积极打造“天眼工程”,鼓励运用视频监控系统、电子卡口和无人机巡航,提升主要航道、水上风景游览区、水工作业现场等需要持续性监管场景的巡查覆盖率和数据采集时效,加快汇聚船舶VITS/AIS数据、船舶基本数据和年度检验等数据,通过多维数据进行水域安全形势分析和智能研判,持续提升智慧巡航能力。采用电子巡航、无人机巡航相结合的方式,智能采集违章证据,实现全程检查记录电子化。
图2无人机巡察
(四)创新执法研判布控模式。推动智慧灯杆智能研判平台建设,将已研判出的重点监管车辆清单导入平台,通过“路灯机器人”和“现场执法APP”的组合应用,推动非法营运车辆高清识别的实现,并通过鹰眼系统,依托大数据和AI技术,对非法运营等违法行为开展智能研判,每月形成车辆核查名单,联合公安部门调取疑似车辆基本信息后,按照属地原则以“派单制”形式,将清单及时分发到执法机构开展执法工作,执法人员提前布控,提高查处精确度。
(五)创新信用监管新机制。将信用评定结果应用到重点领域监管工作中,实施分层次差异化监管。依据信用评价结果创建大件企业白名单,将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纳入白名单管理,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基于系统智能选线的基础上,免线路勘测、免现场勘验抽查、免事中人工监管等,实现大件运输许可快速审批。信用结果应用助力行业纾困,印发《道路客运等4个交通运输行业助企纾困补助方案》,优先为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发放补助,对信用等级为B级的企业不予发放专项资金补助,引导市场主体增强守信意识。
二、实践成效
(一)道路运输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实现重点营运车辆动态监控100全覆盖,近两年南京籍道路运输车辆的事故率和死亡率实现每年同比20以上的“双下降”;同时通过实施超限非现场执法,南京市普通国省道超限超载率为0.08,位列全省第二;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率为0.01,位列全省第一,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超限超载运输的安全风险显著下降。
(二)交通运输研判水平显著提升。通过智慧灯杆以及“执法大脑”、5G AI技术等综合应用,实现所在半径30米内的过往车辆全覆盖,研判准确率高达98.5,智慧执法已占南京市交通执法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交通综合执法大脑”入选2021年智慧江苏十大标志性工程;“智慧路灯机器人”入选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典型案例。
(三)交通运输执法效率显著提升。运用执法系统电子巡查36000公里,发现路面问题900余处;通过无人机发现路面标志标线、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非法构筑物、非法广告牌共212个问题,目前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水上应急指挥中心接入视频信号390路,完成了沿江53家港口企业船岸界面、码头作业面及码头主出入口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升执法巡查水平。
(厅法规处、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南京市交通综合执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