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杭州市智慧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

发布日期:2018/3/4 1:52:05 浏览:1149

来源时间为:2018-03-02

前言

“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传感节点,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等。打造“智慧农业”,探索“互联网 农业”的实现路径,是加快促进我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推进农业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互联网 ”新思维下,制定本规划的目的旨在推动杭州农业在充分发挥自身基础条件和先发优势的前提下,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加速杭州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杭州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必要性及发展现状

(一)必要性

1、智慧农业是突破资源要素瓶颈、实现可持续集约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随着杭州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五水共治”的深入实施,农业生产所需的资源要素(土地、水、环境承载等)日趋减少,农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农业生产成本(土地、人工、运输、农资等)不断攀升,农产品利润下降。同时,社会对农业的生态要求、保供需求在日渐提高,杭州农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关口和转折点。如果说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从组织形式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那么,发展智慧农业则更是向科技应用要效益、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崭新路子。因此,杭州农业发展要突破资源要素制约、全方位提高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走资源集约型的智慧农业道路是必然选择。

2、智慧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进程的必由之路。

传统农业的粗放生产、经验管理,不仅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耗,也影响农业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民“市民化”趋势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发生明显变化,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今后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必然会打破传统农业经验管理的框框,更多地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来经营农业。因此,促进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智慧农业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是发展低碳、绿色、高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3、智慧农业是提升管理服务效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决策。农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基础产业,既面临市场、气候、技术等多重风险的复杂影响,也面临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如何实现高效决策管理、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服务,是摆在政府和农业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发展智慧农业,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准确、全面、高效管理和服务,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部门服务效能的重要体现,也是为民服务的内在要求。

4、智慧农业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美丽中国”先行区是由“美丽经济”来支撑的,“生产美”是“生态美”、“生活美”的前提和核心。杭州平原山地兼备,农业产业多样化,要使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链有机结合,转化为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的环境压力,发展智慧农业是必然途径。运用透彻的感知技术、广泛的互联互通技术和深入的智能化技术使农业系统的运转更加有效、更加聪明、更加智慧,尽最大可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把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融为一体,是智慧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杭州农业“升级版”的重要手段,更是发展“美丽经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现状1、杭州智慧农业建设基础

(1)信息服务平台搭建完成。

杭州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从系统平台建设起步,2000年建设开通了全市首家综合性三农服务网站“杭州龙网”;2002年,杭州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并开发了涵盖杭州农业六大优势产业、五大特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农业专家系统”,通过电话和网站并轨的方式实现双向咨询解答;2003年,杭州市农业局门户网站“杭州农业信息网”建成并投入运行;全市各级涉农政府部门、科研推广机构、农业企业、农民专业组织相继建设了农业网站。经过近十年的完善提升和资源整合,逐步形成了层级分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农业信息网络,内容涵盖政务服务、惠农政策、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产品供求、人才和市场、教育和培训等信息服务。

(2)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

2002年11月26日,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杭州市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通过信息下乡进村入户工程,建立了从市到区、县到乡镇最后到村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截止2003年底,全市各地均建立了信息服务分中心,100的乡镇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截止2008年底,全市2126个行政村100建立了信息服务站点,从市到区、县到乡镇最后到村的四级信息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使网络信息能直接到达广大农户家门口。此外,建立了由市、县(区、市)两级农口系统组成的信息采集队伍,以市级农业各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队伍,以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为主的信息服务业队伍,为杭州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3)信息数据资源日渐丰富。

自2003年开始,通过“金农工程”的实施逐步推进杭州“数字农业”建设,根据杭州地域和农业产业特点,建设了一批功能性强、特色明显的数据库、信息应用系统和特色栏目。杭州农业信息网开发了农业标准、种质资源、农资市场、生产资源、科技应用、种养殖户等八大数据库;杭州农业科技信息网开发建设杭州农业专家系统,农民网上教育培训系统,以及杭州市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导航服务平台农业服务分中心;杭州龙网包含了政策法规、农业技术、市场信息、产业标准、安全农产品、乡村旅游等信息服务栏目,“杭州优质农产品网”与“杭州农民培训网”两个子网集聚了全市优质农产品和农民外出劳务信息数据。

(4)农业监管网络持续完善。

基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的需求,2007年杭州建成了水生动物病害预测预报系统,服务范围涵盖杭州地区的主要养殖区域和主要养殖品种,为国内淡水养殖行业首创;2008年,开发建成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数字化管理模式,建立详细茶叶生产实时档案库,为西湖龙井茶原产地追踪和质量追溯网络化管理做了有益的探索;2011年建成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畜禽等农产品追溯管理的全面覆盖;此后,数字渔政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外来动物报验及其产品监管系统、“两区一基地”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搭建完成,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监管的数字化、规范化、网络化,有效提高服务的精准化和到位率。

(5)农业物联网应用及信息产业基础扎实。

“十二五”以来,我市通过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农业现代化“八大提升行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加快聚集,基础不断加强,效益稳步提高。先后建成365个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基地)、8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86个市级设施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种养比例不断提高,工厂化育秧、粮食机械化烘干、大棚中耕机械、节水灌溉、畜禽养殖温控设施、农产品冷藏保鲜等发展迅速。近年来,一批农业设施装备基础好、规模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主体,主动探索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积极尝试提高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如花卉、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温室大棚智能化监测和远程控制,生态养殖场的畜禽、水产养殖智能化监测控制等。同时,通过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点线面结合的村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技术支撑能力和农民素质明显提高,为打造“智慧农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此外,杭州是全国唯一集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基地、高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于一体的城市,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的先行区之一,拥有40家收入超亿元的物联网产业、20多家物联网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面临的主要困难

(1)关键技术产品及集成体系成熟度低。我市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物联网核心技术和集成体系,目前应用于农业环境中的传感器稳定性差、成本高,严重阻碍了大规模、整体化的推进。实现生产设施设备自动化的“单项智能”较多,体现预警预测、生长数据分析、智能专家决策的“综合智慧”缺乏。与此同时,农业各个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的集成体系,产业融合推进速度较为缓慢,整体智慧化程度还不高。

(2)农业物联网相关标准规范缺失。目前农业领域还没有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相衔接的农业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应用技术标准。由于缺乏统一的应用标准,不同区域、产业、主体的智能农业系统各自为政、互不通联,“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均普遍存在,甚至在同一个生产基地内使用的多个物联网系统之间都不能兼容在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各类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村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既无法兼容,也无法与国内、国际大量开放的农业数据库等智能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3)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尚未建立。由于农业物联网应用设施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投入较大,目前多数示范项目由政府资助农业企业、生产基地安装物联网设备。但高额的投入和短期内难以获得预期经济效益的矛盾,以及居高不下的后续使用和运行维护成本使许多应用主体处于观望等待状态。因此,在探索创新有效的运营机制和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物联网企业、管理部门等多方共赢等方面仍需不懈努力。

(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智慧农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但目前全市各级农业管理部门、生产经营主体、农业企业以及大中专院校普遍缺乏既懂农业经营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具备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接受现代信息化技术能力普遍较弱,农业企业或基地缺少经过农业信息化系统知识培训的大专院校毕业生,物联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后期维护难以落实,要深化智慧应用更是困难。

二、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互联网 ”思维统领全局,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宗旨,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为重点,以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合作共赢为原则,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通过试点示范,有序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为杭州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增长质量,为全市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建设分步实施。

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安排,分步实施,防止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和农业信息化基础条件,做好总体规划,明确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突出区域特色,统一标准,规范运作,综合政府行政管理、农技服务、企业和市民需求,有重点、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农业领域的智慧应用。

2、坚持需求主导市场运作,立足产业拓展应用。

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调动企业积极示范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应用发展模式。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农业发展的立足点,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应用。

3、坚持基础共建信息共享,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集约化建设,推进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加强农业系统各行业的协作协同,形成合力,加快促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集成应用与推广。

4、坚持创新带动技术领先,统一标准安全可控。

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1] [2] [3]  下一页

最新杭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