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2015年教育局长暑期读书会交流材料

发布日期:2016/12/30 14:43:44 浏览:7204

>三、综合素质评价推动选择性教育

学生的素质评价同样需要选择性教育思想。评价一个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更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过去存在的比较多的教育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有关。评价一个学生,仅仅看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学生思想品德、个性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缺乏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学业鉴定、考试招生等过程中,没有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学生评价方式不改变,改变应试教育很难,推进素质教育很难,落实选择性教育也很难。但如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是在考试招生中如何应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是我们教育界都很关心并一直致力解决的难题,不亚于是教育界的“歌德巴赫猜想”。

对于实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考试招生中应用综合素质评价,这些年各地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嘉兴也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我市中考招生改革方案强化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将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纳入升学考试总分,进行适度挂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实行等第制,将综合素质评价等第折算为相应分值计入总分,满分值为20分(2018年起)。评价内容包括品德表现、运动健康、艺术素养、创新实践等内容;评价结果采取等第赋分制,等第分为A、B、C、E四等,A等赋分分值为20分,B等赋分分值为17分,C等赋分分值为15分,E等赋分分值为12分。评价等第比例按学校实行总量控制,A等比例不超过本学年度学籍人数的25,B等不超过50,E等不超过5,除有严重违纪及以上情况的学生外,一般不评E等。希望通过这校报的综合素质评价,推动选择性教育的落实,推动教育新常态的建立。

拿破仑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有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利剑,一种是思想,思想的力量往往战胜利剑的力量。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教育。有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就一定能够战胜教育的非常态,建立育人工作的新常态。我相信,插上先进教育理念的翅膀,教育就一定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弘扬先进教育理念适应新常态推动新发展

绍兴市教育局

一、对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

教育工作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将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新常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逻辑。

1.新常态下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机遇。2014年以来,一些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开始“破冰”,一些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始“破解”,一些重要领域的创新举措开始“破土”。从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整体设计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到我省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可以说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深入的一次改革,其他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职教育课程改革试点、教育简政放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等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将显著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已经从改革中获得“红利”,教育的政策环境将更加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需求将更为迫切,条件也将更趋成熟,这是新常态下教育发展的有利契机。

2.新常态下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要是发展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型,发展动力转换。因此,“新常态”的实质就是改革深水区的“攻坚战”。对教育综合改革而言,一方面虽然已起步,但还没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触及现有的利益格局,必然要动一些人的“奶酪”,越深入推进则困难越多、阻力越大。另一方面,改革进入攻坚期,能办的、容易办的事都办了,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我们的教育体制机制不尽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治理方式不够科学,学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够平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等。要着力解决这些重大问题,加快适应新常态是当务之急。

3.新常态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任务。新常态下的教育,面临着深刻而全面的变革,既是改革发展顶层设计后的紧张施工期,也是改革攻坚期。从教育发展需求看,对优质、公平和多样化、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成为主导性需求;从教育改革目标看,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目标日益成为主导性目标;从教育发展方式看,依靠内涵提高、质量提升的发展方式日益成为主导性方式;从教育发展的评价方式看,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一生发展角度评价教育竞争力、贡献力日益成为主导性的评价方式。

二、对新常态下弘扬先进教育理念的理解

理念引领发展。在教育的人、财、物等基本要素有了较好保障后,制约当前和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因素是教育理念。因为同一资源配置在不同理念整合下发挥的效能是完全不同的,先进的教育理念配置资源能产生较高的效益,反之则效益低下。在新常态下,做好教育工作要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教育规律出发,努力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政绩观、教育评价观和教师发展观。

1.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要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短视引起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转向立德树人,关注人的发展、人的完善和人的幸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尊重每一个学生,激活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我始终认为:教育的价值是帮助学生为未来作“生活预备”,目的是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教育者不仅要有“现在”意识,更要有“未来”意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

2.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要从片面追求高分数、升学率转向促进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从过度偏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格、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品格。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一张高分数的成绩单,不仅仅是一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可持续发展的人。如果因为为了“现在”学生的升学而牺牲“将来”的发展,那么我们的教育是短视的;如果因为为了学生在校几年的分数而牺牲“人格”的培养,那么我们的教育是功利的,甚至是自私的。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群众对此有需求、有呼声,但与此同时,一些家长也存在片面理解,出现“学校减压、家长加压”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宣传引导,让全社会都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优化教育改革发展的生态环境。

3.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长期以来,统一和标准化的评价标准,导致了比较严重的教育同质化现象。教育评价也要用“绿色GDP”的标尺来衡量,即要从以升学论英雄转到以综合素质论英雄上来;从以即期产出为标准到既重视学生毕业时的即期产出,更重视学生走上社会后的长期产出上来,努力改变教育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倾向,真正把考试升学和素质教育统一起来,把学生的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培养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4.树立正确的“教师发展观”。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背过记住,那就等于把学生当作了一种容器,知识积累得越多,学生的负担就越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智慧的人,为此,需要有智慧的教师。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启迪智慧、传播真理的人,不能仅仅强调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也要重视自身综合素养和教育境界的提升。

三、对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科学认识新常态,积极弘扬新理念,主动探求新策略”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主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牢固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努力做到以下“四个更加”:

1.要更加重视提高质量。教育优质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由“有书读”向“读好书”转变的关键所在。提高教育质量,核心是“三个转”:即转变评价标准,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转换育人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教育实践的基础地位;转移工作重心,加快教育发展方式由注重量的扩张向更多地注重质的提升。在提高质量上,我们主要抓住以下三点:一是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主要是要利用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事业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为契机,评选绍兴市“百名名师”,健全名师工作室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优秀人才梯队培养机制,积极招录和引进一大批高素质教师人才。二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创新型课程基地、学术性社团、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融合高校智慧、高校资源和高校视野,促进基础教育转变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主要是启动学校文化提升工程,提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和管理育人水平,争取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具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市直教育系统特点、学校办学特质的市直学校文化识别系统。

2.要更加重视保障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保障教育公平首要任务是保障各级各类教育机会公平,基本目标是保证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工作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科学配置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落实教育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各类群体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保障公平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加快优惠政策、经费投入、优质师资向农村学校倾斜,积极探索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近年来,全市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约占义务教育总投入的2/3。同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去年全市交流人数达913名(含骨干教师137名),交流比例超过省定的15要求。二是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以创建为载体,切实缩小区域教育综合差异系数。目前,从学校层面全市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创建率达92.8,高于全省平均27个百分点;从县域层面,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实现“满堂红”;从乡镇层面,全市教育优质均衡示范乡镇创建率达38.7。三是缩小校际之间发展的差距。重点是进一步推动跨区域、跨体制结对共建,实施集团化办学和共同体建设,广泛进行“名校 普校”、“名校 新校”、“名校 民校”、“城市校 农村校”的集团化办学等探索实践。

3.要更加重视促进协调。新时期的教育既有政治属性、文化属性,也有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学生和教师群体既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育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坚持从社会发展规律看教育、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参考经济规律管教育的有机统一,努力使教育与社会发展规律相协调、与城市发展要求相匹配、与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相吻合。当前,我们重点在做三件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是通过重点学校外迁,优质学校集团总部转移,加快培育新区优质学校,适当调整老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购房入学政策等,进一步优化越城区行政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老城区城市功能疏解,使优质教育资源布局与建设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二是推进教育融合。主要是涉及三区(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流动人口子女招生入学、中职教育融通招生、非户籍地普高招生、教育优质资源网络互通共享平台建设、学校管理和新课程研究平台建设等互通共享,加快推进三区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发展和绍兴大城市建设。三是完善教育布局。进一步研究完善《绍兴中心城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5-2025)》,切实做到教育布局与人口结构相适应,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衔接。此外,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平台建设,尽快创办绍兴技师学院;加快高校集聚扩容步伐,目前镜湖科教园已初具规模,在园学生1.6万余人。浙江树人学院杨汛桥校区和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将于2016年和2017年分别落户柯桥区和上虞区,届时我市高校将达11所,在校生将超过10万人。

4.要更加重视增强活力。增强活力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解决突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最新杭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