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正文

2015年教育局长暑期读书会交流材料

发布日期:2016/12/30 14:43:44 浏览:7172

的“四统一”。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服务,实现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的跨越。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选择性课程改革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成人继续教育行动计划,推进社区(村)、街道(乡镇)学习圈建设,打造数字化市民学习服务平台。

(三)以完善高水平保障体系为主题,谱写服务新篇

一是信息化。我们实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智慧教育行动计划,在市、县、校三级网络高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教育基础信息库、优质教育资源库两大数据仓库和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在线教学三大公共服务云平台,加快推进数字校园、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名师公开课等教育无边界项目,打破时空限制,改进教育管理,推进优质资源共享。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市级达103所,省级达29所。

二是国际化。我们贯彻推进教育国际化行动计划,积极实施友校结对、师训基地、聘请外教、合作办学、留学杭州、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建设等项目,丰富和扩大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市中小学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学校结对达450对,直属高中“校校有外教”全面实现。经省教育厅许可的中外合作高中课程教育项目学校8所,占全省1/4。合理布局建设国际学校,鼓励外籍人员子女随班就读中国课程,不断完善涉外教育服务。

三是小班化。我们从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先行试点,由点到面,区域推进小班化教育,努力加强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建设与配套机制建设,积极构建和谐人文的课堂生态,促进教师、学生、课程、环境与技术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谐发展。

四是多样化。我们大力开展“一校一品”建设、特色示范学校(专业)创建,推动学校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整体规划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分级分类引导民办教育机构有序发展,支持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民办教育,积极构建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多元办学新格局。

下一步重点:实施教育内涵提升行动。以“互联网 教育”为引领,推进校园智能应用,建设智慧教育示范校。以教育开放促教育改革,深化跨文化交流与教育协作,建设教育国际化示范校。完善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建设与配套机制建设,在入学压力持续增强的形势下取得新突破。实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新政,在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四)以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为主题,谱写法治新篇

一是推进教育治理结构改革。我们以教育系统“两张清单一张网”(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建设为抓手,厘清职责,全面推进教育政务信息公开,促进权力阳光运行。不断完善教育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内部流转程序。推进教育经费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二是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我们以“一校一章程一规划”为核心,完善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建设,实施学校发展性评价。推动学校加强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学生会、家委会等制度建设,完善自主管理的内部治理架构。强化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我市研制的中小学校章程样本获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全文刊发向全国推介。

三是推进教育地方立法工作。我们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与时俱进地做好规章制度的“立、废、改、释”,强化建章立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度,努力完善以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为核心的地方教育法制体系,积极做好《杭州市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及处理条例》的修订与《杭州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的立法预备工作。

四是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我们努力健全教育系统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层层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制。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推广“护学岗”和“校园警务室”建设,净化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文化和食品卫生等环境,提高学校治安防控能力。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公共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校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下一步重点:实施教育治理优化行动。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推进管办评分离。健全教育决策、执行、监督、评估、保障机制,推进开放式建章立制。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优化学校内部管理运作机制。全面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畅通教育法律救济渠道。综合运用行政监管、行政指导、契约协议、第三方评估等多种方式,提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水平。完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建设“平安校园”。

立足多元培养奠基幸福人生

——宁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宁波市教育局

6月19日召开的全省中小学育人工作会议上,夏宝龙书记指出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提出了必须坚持以德为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等重点要求。经过认真学习夏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刘希平厅长在全省育人工作会议、全省教育系统全面加强作风建设视频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宁波近年来积极落实省教育厅部署的“选择性”课程改革,在推进多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育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多元化培养是适应教育自身规律和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

首先,多元化培养是教育的必然选择。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的善于分析、有的善于综合、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动脑。我们必须提供适合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其次,多元化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区域发展的差异性、经济形态的多样性、社会分工的广泛性等,对人才要求的标准不同,既需要拔尖创新人才,又需要各类技能型人才。再次,多元化培养是国家政策的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宁波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实践

近年来,宁波秉持“多元培养、引领发展、奠基幸福”的理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探索人才培养多元化机制。

1.坚持立德树人,把德育工作始终贯穿育人全过程

一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头脑。首先确立基于价值关系的规范和标准,对各年龄段的学生分层提出切合实际、具体可行的践行要求,加强教育引导,注重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是建立制度,制发《宁波市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细落小落实行动计划(2015-2018年)》,着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制度建设中、课堂教学中、校园文化中、实践活动中、舆论宣传中;第三是引领和导向,组织开展“感动甬城十大优秀教师”评选、寻找身边“最美教师”、“美德好少年”,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十佳百优班主任等先进评比,培塑学校有示范、教师有典范、学生有榜样的良好氛围;第四是激发内驱动力,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业、人生发展与对社会、国家的理想、信念、责任联系在一起,树立远大志向,激发刻苦学习、钻研、创新的志趣和意志品质。第五是完善人格,以强化价值认同为核心,促使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建设。整合利用宁波市丰富的人文自然社会资源,建成一批为中小学生提供研究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职业见习、参观考察、修学旅行等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质,引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目前已经建成包括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科普中心、生态农庄等在内的63家市级资源基地。百万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大课堂工程稳步推进,宁波市(杭州湾)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正式开工。

三是打造丰富多样的德育工作载体。在举办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阅读节、社团文化节的基础上,在校园内全面开展各类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创设各种平台与载体,让不同潜质的学生都有表现、发挥和闪光的舞台。将升国旗唱国歌常态化,开展“中国梦”宣教、经典诵读(吟唱)、孝悌感恩、童蒙养正等特色文化创建活动,通过主题引领的方式把德育融入活动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2.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多元化培养机制体制建设

一是深化中考中招改革。科学设置中考科目分值、考试内容和考试难度,优化志愿填报、录取途径和资源配置,把不同潜质的学生优化配置到最适合其发展的高中段学校。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与管理,增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类和科学实验类试题,引导学生对知识面、综合分析、创新素养方面的关注,更为重视实验和实践活动。探索中考大数据的综合运用,用于改进学科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公办优质高中按各初中学校(公办、民办)学生基数为主要依据均衡分配保送推荐名额,淡化学生及家长对热点初中的过分追崇。

二是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在省教育厅深化新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和引领下,加快推进普高课改,鼓励普高与职高、高校合作开设选修课,构建多层次、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课程体系,如宁波中学与宁波诺丁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宁波经贸学校等合作开设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启动实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通过建设学科基地、实施特色创新项目、推进与高校合作培养计划等具体措施实施,推进构建多层次、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课程体系,以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把促进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与加快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有科学天赋和潜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搭建发展平台,为他们脱颖而出创设更多条件。启动“宁波市科技新苗培养计划”,通过导师结对开展个性化创新培养,已确定150名学生参与培养计划。深化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招生方式、培养机制、课程设置等各项改革,确立效实中学等8所学校为宁波市创新素养培养实验基地。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创新项目,确定由35所普通高中承办35个特色创新项目。推动高中与名牌高校合作办学,促成北京外国语大学与宁波外国语学校合作共建北外附属宁波外国语学校,四明中学与浙师大合作共建浙师大附属宁波四明中学。大力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开设“人人通空中课堂”、“191”网校,提供多样化网络课程体系,推出自主拍摄的基础教育千余节原创微课,让学生可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选学。

三是探索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成立宁波教育评估院,自主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和咨询以及教育评估理论、标准、技术等方面研究。委托宁波教育评估院开展市教育局直属学校2014学年发展性评价满意度测评;委托省教育评估院开展素质教育星级学校评估、义务教育发展性评价等工作;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估。进一步推进县(市)区第三方评估试点工作,各县(市)区先后引入国家、省、市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教育评估试点,标志着我市教育评估已从相对单一的行政性评估转向多元参与的社会化评估。

3.坚持开放合作,不断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深化中职育人模式改革。启动实施中职选择性课程改革,制定宁波市中职选择性课改实施意见。进一步扩大“3 2”、五年一贯制专业招生规模,围绕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开展职普融通试点工作,优化中高职、普职教各方的资源配置,在市直属李惠利中学、宁波四中、宁波甬江职高、宁波经贸学校等4校开展试点的基础上,在鄞州区、北仑区、奉化市启动试点,继续深化职普融通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上下衔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最新杭州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