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按照中共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广州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市制订了《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方案(一九九一年至二〇〇五年)》。《方案》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研究准备,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经全国性专家研讨会论证,并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依照执行。
本《方案》是市政府对今后十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各项奋斗目标将在以后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中加以具体化。各地、各单位可参照此《方案》制订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
附件一:广州市高科技轻型工业发展方案
附件二:广州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方案
附件三:广州市商品流通业发展方案
附件四:广州市金融保险业发展方案
附件五:广州市建筑与房地产业发展方案
附件六:广州市旅游服务业发展方案
附件七:广州市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方案
附件八:广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方案
附件九:广州市社会事业发展方案
附件十:广州市科技发展方案
附件十一:广州市能源建设发展方案
附件十二:广州市八区经济发展方案
附件十三:广州市乡镇企业发展方案
附件十四:未来十五年广州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研究
上述附件由市计委另行下发。
一九九三年七月十八日
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发展方案
(1991—2005年)
前言
从1991年起至2005年,是我们实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广东力争用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战略要求,完成中共十四大提出广东二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任务的奋斗时期。广州作为全省乃至华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原有基础条件好,有条件在全省现代化进程中起先行一步的骨干带头作用,争取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制订本发展方案,明确今后十五年跨世纪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从而把握主要方面的发展方向,采取正确的战略对策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方案依据《中共广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若干决定》,结合新时期、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制定。在编制的指导思想上,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在编制方法上,力求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特征,摆脱以往规划的传统模式;在编制内容上,突出城市经济的基本特点。
本方案作为市政府对十五年经济发展蓝图的构想,提出了导向性发展目标,明确了谋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增长必要的政策实施方向,因此今后各方面的中长期规划应与本方案相协调。
本方案与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作了衔接,今后在这实施过程中,还将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编制“九五”和“十五”计划进行调整充实。
第一章
基础条件与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全面发展,整体素质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明显加快,外向型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基础产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增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
表1:广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单位
1990年
实绩
1979—1990年平均增速()
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
亿元
319.60
12.20
1、实绩为现价
2、199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比1978年增加19.56个百分点
3、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未剔除价格因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元
5417
10.1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49.30
—
外贸出口商品总值
亿美元
14.43
21.90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4.32
18.9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90.59
26.1
预算内财政收入
亿元
36.94
8.65
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元/年,人
2600
15.9
广州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已从1978年居全国城市第六位跃前为1990年的第三位,改革开放十多年积蓄起来的潜能正在释放。目前,有利于经济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空前活跃和强劲加速增长的阶段,从而使广州具备了加快实现现代化进程的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社会基础条件
广州具有毗邻港澳、海外侨胞众多、经济腹地辽阔的独特地缘和人缘优势,有利于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实现资本、生产、流通社会化、国际化路子的良好社会条件;广州的教育基础较好,科技力量比较集中,科技开发研究能力较强,有利于借以提高经济素质;广州的社会现代文明程度、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程度、社会安全稳定程度不断提高;广州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经过十多年的迅速改善,与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显著缩小。
三、体制基础条件
广州较早对经济体制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改革,在突破传统的计划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先行了一步。1990年,广州生产和生活领域的市场调节比重均达到90以上,市场体系逐步发育健全,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渐得到确立,政府行为逐步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方向转变,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机制。改革开放的先行效应,已经并且将会继续成为广州解决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
四、政治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不动摇,始终以“三有利”作为评判经济工作的准则,不搞姓“社”姓“资”争论,上下一条心,同唱一台戏,扎扎实实搞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党群关系融洽,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构想已经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各行各业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目标和自觉行动。正确的政治路线及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广州力争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条件。
第二节
国内外经济环境展望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环境和秩序的基本特征,今后十五年世界经济将由衰退转向低中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可望继续以略为超过世界经济发展的速度增长,资本和科学技术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发达国家将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亚太地区有可能继续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发展热点,其中包括台湾、香港和广东沿海在内的东南亚经济圈经济发展前景尤为世人所看好。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将有助于推进粤港澳经济加速实现一体化,这将有利于我市利用国外资源、市场、资金、技术加速经济发展。但是,国际政局的变动和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也会给我市扩大出口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九十年代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有可能高于上一年代。随着全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对优质轻纺产品、新一代耐用消费品以及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的需求将迅速增加,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变化将加快向高度化方向演进;投资需求将适应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及结构变化继续保持旺盛增长;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适度差别,将促进内地资源、人才向沿海流动,沿海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内地转移。上述因素将为广州提供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和资源依托基地。但是国内能源、原材料供给趋紧,市场摩擦加剧,也将给广州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节
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今后十五年,广州面临着经济增长要加速,人口增长要控制的双重压力。广州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比全省提前五年,比全国提前更多时间,达到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这就要求全市在十五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3左右的同时,人口增长率不能高于15‰的上限,分别比改革开放十二年来的平均水平提高将近1个百分点和降低2—3个千分点。
挑战之二:今后十五年,随着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珠江三角洲交通体系的发展变化,广州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在经济优势互补的同时,市场竞争也将进一步加剧,广州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受到威胁,从而使广州面临着如何加快产业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增强城市辐射能力的难关。目前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大体相当于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八十年代的水平,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能源、交通运输、通信等“瓶颈”环节制约严重;工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尚未形成起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支柱产业和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达21左右,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外延扩大再生产,经济效益不高。
挑战之三:今后十五年,广州市面临着如何进一步增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能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尽快再上新台阶的严峻考验。目前广州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兼容程度仍较低,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出口市场较单一。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后,虽然可以为广州实现外贸出口市场多元化提供新机遇,但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接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给广州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冲击。
挑战之四:今年十五年,广州面临着如何在各地政策趋同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改革开放继续先行一步来加速经济发展的新课题。广州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初始阶段,市场体系的发育还很不健全,各项改革措施尚未完全配套。在全国沿海、沿江、沿边、沿路全方位开放的情况下,广州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再不能指望像前十多年那样靠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而必须主要靠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靠尽快形成健全的市场体系和高效的政府宏观调控机制,靠改革开放的先发性效应。
第二章
奋斗目标与实施步骤
第一节
主要任务
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是: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亚洲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基本实现高度化,第三产业高度发达,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六大产业(高科技轻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金融保险业、建筑与房地产业、旅游服务业)支柱作用突出;城市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先进;市民生活富裕舒适,精神文明水平更高;初步建成具有强大内外辐射能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广州市十五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深化改革,率先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符合国际市场运作规范,并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市场体系;以市场为导向,高起点、大规模地发展六大产业,培植起竞争能力较强的主体产业群和辐射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推进经济发展步伐,争取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每五年上一个新台阶,使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2005年达到或接近亚洲中等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