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SEO秘密 > 北京SEO > 正文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日期:2016/7/12 2:32:42 浏览:1200

学科建设是衡量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市属高校是北京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以下简称《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提

升市属高校办学水平。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强对市属高校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学科专业的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市属高校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及学科”。

学科评价作为科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通过评价学科发展水平为高校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高校各学科存在的比较优势和主要问题。因此,基于学科评价视角探索北京市属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评价蓬勃发展,但专门针对学科进行分类评价的并不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则更少。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2006年始连续9年发布《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除对各高校进行综合竞争力排名外,还从类型、学科门类、一级学科角度进行具体的分类评价,在社会、高等教育界均得到广泛认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本研究借鉴《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4-2015)》[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的数据,对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布局及结构现状

《报告》对全国570所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了排名。其中,进行完整排名的北京市属高校共19所(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城市学院两所高校由于没有一级学科,未进行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排名)。

1.综合竞争力排名

从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来看,在全国570所高校中,19所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平均水平为第326名,总体排名较低;最高排名第52名,最低排名第565名,相差513名,表明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综合竞争力差距非常大。

2.类型排名

北京市属高校涉及到的7个学校类型中,医药类、师范类平均水平较高;综合类、文法类、理工类、农林类、艺体类平均水平较低,尤其是综合类和农林类,排名均处于倒数水平。

3.学科门类排名

学科门类排名方面,北京市属高校共涉及12个学科门类。从学科门类覆盖面来看,工学、管理学覆盖面最大,覆盖14所高校;理学、艺术学,均覆盖10所高校;覆盖面最小的是医学、历史学、农学,分别覆盖2所、2所、1所高校。

从学科门类平均水平来看,历史学学科门类平均水平最高,在全国排在前30的位置;教育学、哲学、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在全国排在50左右的位置;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门类均排在全国60~70左右的位置。

4.一级学科排名

《报告》将各高校一级学科实力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重点优势学科(全国排名前5)、优势学科(全国排名5~20)、良好学科(全国排名20~50)、一般学科(全国排名50~80)、较差学科(全国排名80~100)。按照这个思路,根据2014年-2015年排行榜数据,重点分析北京市属高校包含的重点优势学科、优势学科、较差学科情况。

一是重点优势学科共4个,覆盖2所高校。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包含3个,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史、音乐与舞蹈学;首都医科大学1个,是临床医学。

二是优势学科共33个,覆盖8所高校。优势学科分布相对较集中,其中,北京工业大学15个,首都师范大学10个,首都医科大学5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各3个,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各1个。33个优势学科中,有6个一级学科在多个高校均是优势学科。

三是较差学科共23个,覆盖13所高校。其中,1所高校有6个较差学科,1所高校有5个较差学科,1所高校有4个较差学科,3所高校均有3个较差学科,4所高校均有2个较差学科,3所高校均有1个较差学科。23个较差学科中,有7个一级学科在多所高校均是较差学科,分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在4所高校中为较差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在3所高校中为较差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在2所高校中为较差学科。

四是部分学科在一些高校是优势学科或重点优势学科,但在另一些高校中却是较差学科,这类一级学科共有14个。例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首都师范大学是重点优势学科,但在另4所高校均是较差学科;“工商管理”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是优势学科,但在另4所高校均是较差学科等,两极分化问题明显。

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1.优势学科数量偏少

总体来看,北京市属高校范围内优势学科数量偏少,较差学科数量较大。19所北京市属高校中,仅3所高校只有优势学科没有较差学科,5所高校有优势学科但同时又有较差学科,北京市属高校范围优势学科数量偏少。此外,8所高校只有较差学科没有优势学科,占19所高校的42,其中,一所高校共9个一级学科,却有6个较差学科,较差学科比例较大,高校整体学科发展水平较差。

2.学科发展不均衡

一是北京市属高校范围部分学科发展不均衡:14个一级学科在一些高校是优势学科或重点优势学科,但在另一些高校中却是较差学科,表明部分学科在各高校发展水平不均衡;二是高校内部学科发展不均衡:19所高校中,既有优势学科又有较差学科的高校共5所。其中,3所高校整体学科水平较强,优势学科数量有较明显优势,但同时有2个~3个较差学科;1所高校分别有3个优势学科和较差学科;另外1所高校,共有2个一级学科,一个是优势学科、一个是较差学科,学科发展非常不均衡。

3.应用型学科、基础学科实力有待提高

基础学科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的学科,一般多为传统学科。[4]排行榜学科门类排名显示:北京市属高校涉及的基础学科中,除历史学学科门类在全国前30的位置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学科门类均在全国50~70的位置,学科实力不具备优势。应用型学科是由基础学科衍生出来的、解决社会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践性强的学科。北京市属高校应用型学科中,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等学科门类平均排名较低,均处于全国50之后,学科排名情况不乐观。社会对于应用型学科的需求大,而应用型学科的发展有赖于基础学科的支撑,基础性学科的良好发展是应用型学科持久发展的有力保障。例如:理学的良好发展能更有效地支撑工学的发展。因此,必须关注基础学科、应用型学科的发展。尤其是在北京市属高校范围内,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基础学科分别覆盖7所、8所、7所、10所高校,工学、管理学等应用型学科分别覆盖13所、10所高校,高校覆盖面广,需要大力发展。

以上是从北京市属高校整体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学科排名,也能看到其有特色、优势的地方。例如:学科门类单一高校学科发展势头较好。19所北京市属高校中,学科门类单一高校共有5所,分别是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及北京舞蹈学院,占北京市属研究生培养单位的26.3。由于排行榜指标体系涉及面宽,学科门类单一的高校往往综合竞争力排名不占优势。但根据一级学科排名,5所高校中,仅1所高校有1个较差学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影学院共三个一级学科,全部是优势学科;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均仅有一个学科“音乐与舞蹈学”,也都是优势学科。表明其学科发展情况乐观、学科影响力大。相比之下,很多高校虽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覆盖面很大,但却没有一个优势学科,甚至还有几个较差学科,表明学科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考虑学校自身实力及学科特色,平稳发展,而不是盲目求多求全。

提高北京市属高校研究生教育学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学科布局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北京教育规划纲要》中也强调要“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加大本市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以上分别从国家、北京市政策层面对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提出了要求,在政策引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政策的落实。尤其是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对学科目录进行调整,研究生按照一级学科培养,对北京市调整学科布局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对于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在促进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应把握层次、定位管理,可以将学科排名作为优化学科布局的辅助手段,根据学科连续几年的发展态势,积极加大对有发展潜力学科的扶持力度,适当调整实力明显差、尤其是连续多年排名处于末位的学科,形成更为合理的、真正能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学科结构。

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4]16号),要求对各高校学位授权点开展一级学科评估,旨在通过评估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对于经整改仍无法达到要求的授权点,撤销其学位授权,通过评估的手段达到优化学科布局的目的。以此为契机,各高校积极在高校内部开展一级学科自评估,作为其优化结构、调整学科布局的一个有力手段。对于各高校较差学科而言,一级学科评估是决定其学科生死存亡的挑战,但更是迫使其学科凝练特色、找出差距、提升建设水平的良机。

2.统筹资源配置,发展优势学科

最重要的是如何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对于北京市政府而言,首先要做的是结合国家和北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求,重点扶持一些有实力的学科成为优势学科甚至是重点优势学科,以优势学科带动较差学科,进而带动整体学科发展水平,最后达到整体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北京市2002年开始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在引导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发展方面卓有成效,部分密切结合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特色学科得到迅速发展。[5]尤其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的评选,仅限于北京市属高校,为北京市属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但目前,普遍存在重点学科建设成效与政府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监督及验收机制缺乏对高校的诊断性、发展性指导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重点学科建设成效、如何真正做到以评促建,值得进一步探讨。

建设、培育优势学科的目的并不是抛弃较差学科。针对北京市属高校中部分一级学科在不同高校发展水平差距大的问题,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加以引领,如对较差学科建立“帮扶”政策,鼓励不同高校采取共同开展学术研究、联合申报课题等方式,提升较差学科的学科水平。此外,也可通过加强市属高校与部属院校的合作、整合和优化北京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等手段,提升北京市属高校整体学科水平。

各高校本身也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促进其内部学科结构优化及优势学科建设。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数量最多,但却没有重点优势学科,在拔尖学科发展方面稍显差距。其自身也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着力于重点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在北京工业大学“211工程”四期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搭建学科平台,转变学科发展方式,创新学科建设机制,优化调整结构,提升学科内涵质量与创新能力”。“211工程”四期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即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包括建设面向前沿的优势特色学科项目、面向需求的传统优势学科项目、面向未来的新兴交叉学科项目三大类。

3.关注应用型学科,提高学科服务能力

近些年来,应用型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

[1] [2]  下一页

最新北京SEO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